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七十六章 求贤(1/2)
好书推荐:
紧接着,司马炽又连下三份诏书。事关之前落子的周处、贾浑和孙拯三人。
周处的谥号已经落定,为“忠孝”。 司马炽亲笔书写了“忠孝之家”四个大字。遣使往江南义兴,予其门第进行表彰。 贾浑和孙拯的事迹,经过司马炽授意,如今在洛阳也广有传播。 于是,诏书上,对贾浑的事迹认定,“前介休县令贾浑及其妻宗氏,为国尽忠。不畏生死,保全气节,誓死不降贼寇,追谥夫妻为忠烈。” 司马炽再亲笔书写,“忠烈之家”四个大字,封其子嗣为“晋室忠烈门第”。遣使往其家,其子嗣中,长者,朝廷征召之,幼者,朝廷抚养之。 对于孙拯,及其门人费慈、宰意,也有认定,“为友者,义也,为人者,正也。为天下存正气,此三人者,当名青史,为万世表率。追谥三人为义正。” 司马炽再亲笔书写,“义正之家”四个大字。遣使往其等家中,征召其等家族贤者。 三人事迹的尘埃落地,也让事情开始有了变化。 之前人们只着眼重臣,或怀疑陛下邀买吴人,但现在贾浑和孙拯两个小人物的事迹,也被抬出。这让更多人,看到了希望。 八王之乱中,发生了太多悲惨的事情。受伤害更多的,还是小人物! 现在看到陛下透露出了这个意思,蒙受冤屈的家族,无不上书或请托朝臣表言,为自家亲人伸冤平反,或者赢取追谥的权利。 甚至毫无瓜葛的人也会对冤屈之人打抱不平。或出于真心,或出于求名养望。 之前还出来挑刺反对的声音,再也没有了。 他们也有家人,在王乱中受害。哪怕他们没有,他们人脉牵扯中也会有。这时候,再出来捣乱,那就是犯众怒了。 为了让追赠、平反事情,更顺利,一些人开始声援蔡克,为杨皇后之事说话。 针对此前有人提出的“单独立庙,神位不与武帝同列”的说法,这些人给予了强烈的驳斥。 “杨氏之复,若非,当一如昔日;若宜,则必配食世祖,岂有偏祠别室者?” “偏祠别室,特为立庙,岂不谓陛下以私恩推崇母子之道?” “此苟崇私情,有亏国典,则国谱帝讳,皆宜除弃,匪徒不得同祀于世祖之庙也。” 世祖是武帝司马炎的庙号。这意思就是,你们既然赞同杨皇后恢复尊号,又不愿意她配食武帝。这是骂陛下只是以母子私亲,而不顾国家大典吗? 利益相关,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驳斥的队伍。 司马炽看到风向,正式下诏:恢复杨芷皇太后尊号,入太庙配食武帝。 收取天下人心的第一步,算是攻克了最难的一关。 次日,司马炽甩出自己准备多时的布置。 原本他想在掌握大权之后,再行此事,但如今这么好的机会,没必要白白浪费。 于是,这一日,陛下的一份诏书,从洛阳城发出,迅速席卷向天下。 诏书名曰,“求贤诏”。 “蒙天地不弃,皇气垂青,朕登祚极位,牧民天下。” “朕为天下主,守土爱民之责,重任在肩。自临位,无一日不辗转反侧,思,何以中兴朝政,清澄宇内。” “今有所得,故诏令天下,使天下臣民,皆知朕心。” “自古受命中兴之君,无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 “今天下乖张,贼寇四起,民不聊生,正是求贤之急时也。” “两汉察孝廉、举秀才,以德为先;魏武求贤若渴,唯才是举。朕蒙昧贪心,欲树德者,用才者,德才兼得,使朝野无遗贤漏才。” “朕以为,有德者可以其教化天下,有才者可使其治政理事,皆能顺其所能。人活于世,不是蠹虫,总有一二用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何必苛求。” “姜尚之才,逢周文得以用,李斯之功,谏逐客为始。周王不巡渭水,难兴周业;秦皇尽逐六国之客,焉取天下?” “是故,贤才埋于土,明君拭其尘;君王遭昏厄,能臣谏醒神。今朕欲以明君自比,试拭尘土,又恐有时昏厄,求取能臣。” “望天下之德才,能解朕五内之焚也!” “今朕于洛城,欲兴馆舍,名翰林。举考核选用,得贤才,以翰林名之。” “有朝一日,望朕能言,天下之才,尽入朕之彀中矣!” 诏书之上,并留下亲笔落款,“帝,司马炽”。 当天,对诏书的证明,吏部府衙,同时张贴了榜文。 其文中有言,“为国招贤纳士,任贤选能,有才之士皆可报名入选。” “才盛者,高官厚禄,出入公辅,不在话下;才稍乏者,为小官小吏,亦可尽其能。” 又言考核分为两关。 第一关,报名考核:不限籍地、年龄等,良家子自认有才学者皆可报名,由吏部尚书、吏部郎两位吏部官员现场考核,顺利过关者将分发通过证明; 第二关,最终考核:成功通过第一关者,将由陛下亲自出题,阅审,选其能者,馆舍翰林,再授官任职。 这架势一出,因追赠平反甚嚣尘上的洛阳城,立马更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晋末太宗》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