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4章 赵县令羞愧难当 李增枝上任(2/3)
、弱肉强食。你若想活下去,就要学会适应这个规则。否则,等待你的,只会是无尽的痛苦与绝望。”
李增枝嘴角轻扬,几缕轻笑不经意间逸出,那笑声中似乎藏着几分自得与释然。
他缓缓开口,声音清澈,每一个字都如同山间清泉,叮咚作响,直击人心。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他吟诵的,正是那首脍炙人口的《石灰吟》。
诗句从他口中流出,不仅是对石灰坚韧不拔、洁身自好品质的颂扬,更似是对自己内心志向的一种明确表达。
朱棣在一旁静静聆听,起初只是出于礼貌的倾听,但随着诗句的深入,他的眼神逐渐变得复杂起来。
那双阅人无数的眼睛,此刻瞪得大大的,里面既有惊讶,也有疑惑,更有几分难以置信。
他心中暗想:“这还是我认识的那个李增枝吗?那个曾经以纨绔子弟形象示人,整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他,何时竟变得如此深沉,如此有文采了?”
朱棣的心中不禁泛起层层涟漪。他回想起与李增枝相识以来的点点滴滴,那个曾经让他头疼不已、屡教不改的纨绔子弟形象,与眼前这个能够吟咏出如此高洁志向诗句的人,简直是判若两人。
他不禁开始重新审视起李增枝来。
“增枝啊,”朱棣终于忍不住开口,声音中带着几分探究与赞许,“你何时学会了这首诗?又为何要在此刻吟诵它呢?”
李增枝微微一笑,那笑容中既有对过去的释然,也有对未来的坚定。
他轻轻摇了摇头,说道:“殿下,这首诗我早已熟知于心,只是以前未曾有机会向人展示罢了。今日吟诵此诗,实则是想向殿下表明我的心志。我虽曾有过纨绔之时,但如今已痛改前非,决心要做一个对国家、对百姓有用之人。就像这石灰一样,即便经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也要保持自己的清白与坚韧。”
朱棣闻言,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
他深深地看了李增枝一眼,要将这个全新的他牢牢记在心中。
他伸出手来,拍了拍李增枝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增枝啊,你能有此觉悟,实乃我大明之幸。我期待着你能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秉持这份清白与坚韧,为我大明江山添砖加瓦。”
朱棣在赵县令与其侄子之间来回扫视,那眼神中既有威严也有不容置疑的决断。
他的话语中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仿佛只要他说出的话,便是不可更改的律令。
“本王心善,但律法无情。今日,本王给你们一个机会,若你们能回答出本王的问题,本王便赦免你们的罪过,留你们一命。但记住,这机会只有一次。”
朱棣的声音在空旷的大堂内回荡,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压力。
说完,朱棣的目光转向了李增枝,眼中闪过一抹信任与期待。
“增枝,这题就由你来出吧。”
李增枝微微点头,他深知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也明白自己此刻所肩负的责任。
他沉默了一会儿,似乎在思考着如何用最简洁明了的方式提出这个问题,让对方无法回避,也无法用花言巧语来蒙混过关。
终于,他开口了:“太阳东升西落,四季轮回,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尽皆知的事实。现在,我要问你们二位,为何太阳不从西边升起?”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暗含深意。它不仅仅是在询问一个自然现象的原因,更是在考验对方的智慧、学识以及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赵县令与其侄子闻言,皆是面色一变。他们显然没有料到李增枝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他们面面相觑,试图从对方的眼神中寻找答案,但最终却只能无奈地低下了头。
朱棣见状,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深知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有些难以理解,但对于真正有学识、有智慧的人来说,却并不难回答。
他之所以让李增枝提出这个问题,就是为了看看赵县令与其侄子是否真的有能力、有资格继续留在官场之中。
“怎么?答不上来了吗?”朱棣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几分讽刺与不屑,“本王还以为你们能有多大的本事呢,原来也不过如此。”
“可能还是委屈你们了,”朱棣缓缓开口,语气中既有对现实的妥协,也有对二人能力不足的遗憾,“本王原本以为,身为朝廷命官,你们应当学识渊博,能够应对各种挑战。然而,今日之事,却让本王深感失望。不过,既然事已至此,本王也不愿过多苛责。这样吧,本王给你们一个机会,谁能背出《大诰》,本王便放谁走。”
此言一出,大堂之内顿时鸦雀无声。赵县令的脸色变得更加苍白,他深知《大诰》乃是大明律法之集大成者,内容繁多且深奥,非一般人所能轻易背诵。他颤抖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却发现自己连一个完整的句子都挤不出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大明:我真不想当侯爷啊》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