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10章 鸽子套(1/3)
清光绪二十九年以前,汉口的警察局称为保甲局,光绪三十年八月,才更名汉口警察局。从保甲局时,有一个特勤编制叫信鸽房,专门负责饲养和训练信鸽,用以在偏远地段办案时,方便联络和向局机关传递案发现场情报。可能因为‘事小’,地方志上并未专门记载和提及过。
武汉沦陷期间,日本侵略军成立伪武汉特别市政府,日军特务部组织伪武汉治安维持会,下设伪警察总监部,改称警察厅汉口警察局,设总务课、行政课、司法课、高等课(也有叫特高课)。
鬼子的高等课设在汉口花楼街190-192号,(原民国政府警察第五分局内),和汉口戏子街江苏巷4号内,两个地方,主要负责军事侦察,情报收集。
当时鬼子入驻花楼街192号时,前朝留下的特勤信鸽房还在,信鸽和管理人员都有,只是多年未曾用过。
鬼子看到信鸽房,如获至宝。
在侵华战争中,他们除了分队以上部队有电台联系外,其他小规模作战单位或零星侦察人员大多没条件使用电台。于是鬼子连忙启用中国人发明多年的飞鸽传书信,来应付处理战场信息。
却说周少贵用计策反皇协军队长郭子飞起义,与新西军游击队里应外合,一举消灭民新沟镇的日本鬼子,烧毁了鬼子的驻点补给站后,迅速撤退到刁汊湖深处,静观鬼子的动态。结果一连多日,只到半个月,鬼子再未回到新沟设立驻点 ,连汽艇也再未看到。
原来,鬼子在江平原频繁受到抗日武装的攻击,他们兵力不足,疲以应付,加上物资短缺,只得收缩战场,重点驻守大的城市。
游击队员们明显感觉到,鬼子的末日就要到了。
根据对敌斗争需要,周少贵和部分游击队员来到了汉口。
周少贵心中一首牵挂着夫人陈氏 ,回到汉口,首先过河,到汉阳墨水湖看望夫人陈氏,见陈氏安好,方安下心来。
老夫妻见了面,陈氏还是满面愁容,悲切地说:“我们己是年近花甲之人,儿子出门多年未归,这兵荒马乱的,连个书信皆无,心不能安啦!”
周少贵安慰道:“等我们赶走了日本鬼子,国家太平了,儿子自然会有音信的!”
周少贵回到汉口后,多次来到粤汉码头附近,悄悄观看自家住宅的情况,那别墅先前虽然被鬼子炸倒了一部分,但房屋其它部分还算完整,可气的是屋里还住着日本鬼子兵,他们频繁出入其中。
周少贵有家不能回,自然更加仇恨日本鬼子。
他为了找个临时住处,来到汉口花楼街 ,他知道表妹在花楼街的房子多。
自从鬼子入侵后,周少贵与表妹马丽很少联系 ,也很难练习 。这马丽虽然是周少贵当初骗来的表妹,没有血缘关系,但他们的感情却很深。
这次见面时,马丽表妹的依然很美,但岁月的痕迹,悄然爬上额头。她己从靓丽小姐,变成了成熟的半老娘。两人相见,格外亲热,也感慨万分,叙了旧,周少贵说起租房子的事。
马丽表妹说:“谈什么租,这些房子,你想住就住哪,当初不是你帮忙,我什么也没了。”
周少贵在汉口花楼街住的房子,与鬼子伪警察局特务高级课所在的花楼街192号是斜对面,鬼子汉奸从里面出入,都看的一清二楚。周少贵在那里住了几天,看到经常有便衣人员背了行李包裹出门,最令他奇怪的是这些便衣人员,除了拿些行李 ,都还用小竹笼子提一两只鸽子。
周少贵又仔细观察了几天,发现花楼街192号的楼上,长期有鸽子在那里歇着。有一个瘦个的中年麻脸男人,经常上楼顶,朝鸽子吆喝,也常看他捉住鸽子摆弄很久。
周少贵觉得这事蹊跷,就把这一情况向上级作了汇报。组织上很快回复,说那是信鸽,可能是鬼子用来传递情报的工具,叫他注意观察,并摸清情况,搞到有价值的东西。
鸽子房的管事,警局内称鸽头,因其姓麻,人称麻鸽头。麻鸽头的差事特殊,无其他人竞争,由其父辈从清朝世袭至此。自从保甲局改成警察局后,信鸽没人使用,信鸽房一首就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麻鸽头姓麻,脸也麻,每天上班太清闲,就用喝酒打发时间,每天喝得二麻二麻。
日本人成立伪警局后,发现有信鸽可用,这麻鸽头才有了用武之地。但他嗜酒的毛病依旧不能改,每天在房顶上喂鸽子,也要带个小酒葫芦,偷偷喝上两口。
周少贵不懂喂鸽子,也不会捉鸽子,更懂不懂信鸽。为了完成任务,他便西处打听相关喂鸽子,捉鸽子的方法。
汉口宝善一带平日卖菜的人很多,周少贵知道那里常有小贩,吆喝着贩卖家禽、野味、鹌鹑、鸽子之类,那些人中不乏‘叉鸡佬’。
周少贵知道叉鸡佬偷鸡,手段高明,一般不会发出声音,想象他们对偷鸽子也有讲究,于是到菜市场找叉鸡佬。
周少贵在汉口的江湖上混迹多年,阅人无数,形形色色的角色在面前一晃,大概就能把他的身份猜个七八分。加上他以前在这里来搞过故事,不少江湖人熟悉他的面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骗子搞出的笑话》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