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64章 历元前三千年大洪水(2/3)
原自转轴推测——
在研究解析《山书海经.山经》全部路线后发现,山经的东南西北方向明显跟我们现在不一样,是歪的,与现在的方向差了大概逆时针15度。
山经、海外四经、海经.海内经、海内四经勘察在公元前3049年大海啸之后约1000多年左右(大荒经为熵初勘察,时期不同),应该算是最最接近撞击后土也星球状态的证据了。当把山经方向作为叠加方向代入,原星球自转轴线地表运动(线速度)方向和小行星撞击动量方向应该在两侧45度,结果一大堆巧合又发生了!
北侧45度蓝色的”古赤道线“恰好穿过了西非撒哈拉之眼(也是亚特兰蒂斯首都国最大可能位置)、苏美尔、古唉及、古叙利亚、古铧国、南美上古印加、泰国等五千年前的主要文明地区。这也太惊人了,合理吗?
其实细想想是合理的,我们的祖先智人是随着第四冰川期逐渐退却向全球扩张的。到距今8000年时全球大部分地区可能还依然寒冷,人类更多是聚集在当时的赤道线附近,也只有温暖的赤道线附近动植物等食物资源才能繁茂,人类繁衍才能加快和推动文明进步。所以,早期相对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族群或文明必然集中在赤道线附近的温暖宜居区域,这才是最合理的。
而且根据科学考证,不论是西非的撒哈拉沙漠还是埃及地区,在8000年前都是一望无际、土地肥沃、湖泊众多、动植物繁茂的大草原。苏美尔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从古至今就是中东地区最好的粮仓。东南亚少量国家在5000年前就达到了青铜时代,但可能因为多山其实并不适于农耕发展,青铜技术应该也是航海商贸引进的。古铧国和古西腊偏北稍冷,但古西腊及鸥洲诸国渔猎资源丰富,而古铧国则是超级的地大物博,南方发展快但多山,而东部平原偏冷所以发展进程会缓慢一些。但从鸿山、阳韶等文化发展来看,古铧国5000年前族群势力已经遍布了,而且平原地区可能远远比山地文化要发达的多。因此,图示公元前3049年之间的古赤道线是完全可能和合理的。
但可惜的是,可能在公元前3049年,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了大西洋百慕大海域,造成了一场全球性超级海啸海浸灾难,对人类特别是集中在中低纬度的发达文明或族群形成了灭绝性灾难!就像玛雅早期文献记录的,可能只活下一堆夫妻重新繁衍,人都成了野人。受灾地区的人类可能百不存一,千不存一,大量的早期城市被摧毁和掩埋,很多人类文明很多都退化到新石器时代重新发展,最惨的一些文明或族群撤销消失到连历史记录都找不到了。
【尤其是像玛雅文明这样的大西洲遗民——本来是磁欧石高科技文明——但是一旦失去“光电能量”驱动——就只能退回到石器时代了。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玛雅人数学水平高端,而生产力低下了。】
另外从公元前3049年之前的古赤道线位置,我们还可以推导出古北极点位大概位于加那大西经140度北纬58度左右,在北美加那大西海岸中部向西大海里(加那大与阿拉斯加交界南端的东南)。这与网络资料上关于“爱因斯坦认为地轴在1万年前位于加那大北海岸”的推测位置很接近,可惜并没有查到爱因斯坦的推测文献出处及分析过程,否则可以拿来参考比对。相对而言,从历史证据和物理换算分析的地理位置更偏西南,发生时间距今要晚一倍。
原来处于蓝色古赤道线的文明,在撞击后纬度普遍大幅升高,最大偏转点在伊浪阿富汉地区,苏美尔、古唉及、古铧国、古西腊等主要文明纬度都升高了30-45度左右。参考京城中心北纬39度54分,东北哈而滨北纬44°04′~46°40′之间,以苏美尔为例,从图上看差不多北纬43-45度,就类似现在哈而滨的气候,能不冷吗!更别说再加上小行星撞击造成地球热量释放后冷却的小冰川气候叠加,全球气温会更冷。这种情况与苏美尔泥板史诗中描述的寒兰干燥生活艰难的气候完全吻合。
古铧国大部地区原来在北纬0-20度之间)是热带。撞击后,古铧国地区越靠西侧纬度差越大,敦煌地区大概北移了约26或27个纬度,铧国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大概北移了15-17个纬度,总体在17-40度之间,比原来要冷不少,特别是东部平原地区变得寒冷不利于人类复兴发展,所以在公元前2200年气候变暖之前也发展缓慢。
但南方山地少量地区仍处于热带,所以幸存了大量的大象、犀牛、鳄鱼等动物,在1000年后气候变热的焱璜时期开始扩张到汉中、山栋等地,到1400年后的熵朝,怅江流域还有很多大象。这与目前考古证实铧国早期有大量热带动物完全吻合。
热带动物之所以在铧国古代长期存在,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元前2200年-79年长达两千年的超级旱灾和火山爆发降温四次交替过程,
最后一点——海洋板块挤压带方向与公元前3049年之前古赤道方向的巧合.
公元前3049年之前的古赤道以后简称“3049前古地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模拟宇宙简史》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