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93章 厦朝(2/3)
又提到“鲧障洪水”,说明鲧治水的方法主要用土木堵塞以屏障洪水,或许这亦是鲧治水九年失败的原因之一。鲧治水失败后,被殛死于东方黄海海滨的羽山。
瑀是鲧的儿子,鲧死后,瑀受命,又联合恭泷氏以及其他众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逐步展开治水的工作。瑀放弃了鲧“堵”的治水方略,改为以疏导为主,就是依据地势的高下,疏导高地的川流积水,使肥沃的平原能减少洪水泛滥的灾害。经过治理之后,原来大都集中在大平原边沿地势较高地区的居民,纷纷迁移到比较低平的原野中,开垦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兽繁殖的薮泽地,成为人们乐于定居的地方。
由于瑀治水有功和促进农业生产,厦部族势力增强,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就为世袭制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厦本纪》记载瑀治水时“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其刻苦精神得到后世传颂,治水过程也促进了各部落族人的团结。
因此,厦朝建立的直接原因,很可能源自三皇五帝时代泛滥的璜河,由于洪灾长期影响着周边人民的生产生活,而大瑀动员各族展开的历时二十年的治水工作不仅空前的团结了铧厦先民,也极大的提升了自己的声望。洪灾得到根治后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善,首个统一王权的产生也就得以奠定。
讨伐三苗
瑀治水有功,随后瞬又派瑀去讨伐三苗。瑀屡败三苗,将三苗驱赶到丹江与汉水流域,巩固了君权。《墨字·非攻》中说道瑀克三苗后,“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这说明瑀在治水与讨伐三苗胜利后,厦部族已成为部族联盟首领。
建立王朝
参见:禅让制、涂山之会、世袭制、有扈氏、皋陶作刑
相传侥、瞬、瑀时,部落联盟内采用“禅让”的方式“选贤与能”,推举联盟的共主。如侥老时,把“王”位禅让给了贤能的瞬。
瞬把王位禅让给瑀,瑀在涂山召集部落会盟,再次征讨三苗。据《左之传》记载“执玉帛者万国”参加了涂山会盟,可见厦部落的号召力。有一次在会稽部落会盟时,防风氏首领因迟到而被瑀处死。古文献中亦记载瑀以诸侯部落路途的远近来分别纳贡约多少,可见厦氏族对其周边部落经济上的控制。
瑀曾推举东方颇有威望的偃姓首领皋陶为继承人,以示对传统禅让制的尊重。然而皋陶没有等及禅让,比瑀早死。瑀又命东夷首领伯益为继承人。
瑀死后,益(伯益,也有人认为益不是伯益,而是同一时代的两个人)按照部落联盟的传统,为瑀举行丧礼,挂孝、守丧三年。三年的丧礼完毕后,益没有得到权位,而启在民众的拥护下,得到了权位。
关于这一段历史的记载,说法不一:古本《竹子书记年》记载“益即位后,启杀益而夺得君位”;另一说“益继位后,有些部族并没有臣服益,而拥护启,并对益的部族展开战争,最后启胜而夺得权位。之后益率领着东夷联盟讨伐启。经过几年的斗争后,启确立了他在部族联盟中的首领地位”,但其共同观点是“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从此,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这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替代,应该说是历史的一个进步。但是,一种新制度的建立,必然会遭到部分反对。随后不少倾向禅让传统的部族质疑启的权位。启都郊外的有扈氏仗义起兵,率领部族联盟向启都讨伐,与启军大战于甘。战前启称他的权位是“恭行天”的,这便是之后翢朝天子论的雏形。启拥有中原民众的赞同,在人数方面占有绝大优势,最终击败有扈氏,罚贬做牧奴。这次胜利代表中原地区的主流社会观念已从原始的禅让制度转向了世袭制度。
厦氏族原姓姒,但从启开始改用国名“厦”为姓。同时启不再使用伯这个称号而改用后,即“厦后启”。启能歌善舞,常常举行盛宴。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在钧台,此即钧台之享,还在“天穆之野”表演歌舞。《山书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到启在舞蹈时“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甚至有些文献传说启曾经上天取乐舞。铧国古老的乐舞文献《九辩》、《九歌》与《九招》均称启为其原作者。
启统治期间,其子武观时常作乱。《韩非字·说疑》说他“害国伤民败法”,最终被诛杀。除了厦氏族内部的纠纷,为争夺部落联盟的主导权,亦常常与东夷作战。
太康失国
厦启死后,其子太康继承后位。太康只顾游玩,不理政事,在位期间,厦部族权威削弱,东夷有穷氏部落趁机西进。东夷族有位善射的首领羿(即后羿)。羿率军从东夷属地鉏迁至厦后氏的属地穷石,与当地的厦人通婚,形成了有穷氏。羿在厦民的拥护下夺得了厦政。随之太康投奔斟鄩的斟鄩氏。
羿夺得权位后并没有称王,而是把太康之弟中康立为王。但事实上国事全由羿来治理。此举引起不少部落的不满。其中主持天象活动的和氏与曦氏公开反对。羿说他们废时乱日,派胤率兵讨伐曦和二氏,战前作誓师辞《胤征》,在战中取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模拟宇宙简史》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