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70章(1/2)
这赵国历传数代,又有赵惠文王当位,他手下有太监叫了缨贤的,居然手中有块极玉,赵惠文王闻之,便收于自己手中,叫了玉工来看,那玉工一见便叫道:“此便是失传近五十多年的和氏壁了。”
不知道此时也在九泉之下的昭阳、苏秦、张仪等人有何感想?
如果这和氏壁没有丢失这五十年,秦朝还会成功崛起么?
这也正是当时秦昭襄王内心所思,但他想得开,不管怎么样,这五十年我就是崛起了,天下第一的桂冠,指日可待。这和氏极玉,那也自然得归于秦国。
秦王想及,便写书给赵国,要求用十五城池换这和氏极玉。
赵国一看,不免胆颤心惊,换吧,这十五城今日换了回来,明日他便于来攻了回去,自己啥也没有。不换吧,他的大军自己也是难以抵挡,有灭国之危险。
乱境出狂徒。
赵国蔺相如就是一个狂徒,狂到什么地步?
别人都怕秦国,但他就不怕,不仅不怕,还说我拿着玉去跟秦王掰扯一下,我还能拿着玉回来。
当时他就一个赵国宦者令缪贤的舍人,啥官没有,但就是有这股狂劲儿。
这狂劲儿感动天,感动地,也感动了赵惠文王。
赵惠文王送他出了边关,依依不舍。他心里想,这个狂人说话怎么可信,自己今生与这玉再也无缘了。
结果这蔺相如不负他的狂劲儿,完功而返,将和氏极玉原样带回。
蔺相如因此得以封官,但他身上狂劲一直未曾消失,后继在渑池又把秦王骂到当场起自杀,大扬赵国骂人国威。
这么一搞,这官就越当越大,有个叫廉颇的武将不服,准备羞辱他。他狂到要人家上门负荆请罪,才原谅他。
此处着墨,只在这和氏极玉,大能让天下起大风巨浪,小能让个人功成名就,改变命运。
至秦国一统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秦始皇得了此玉,爱不释手,其下宰相李斯曾写道:“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隋和之宝”。
秦始皇后又令良工孙寿,将这和氏之玉琢之为玉玺,并将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刻在和氏璧上,是以传承天下。
神佬讲得自是没有这番详细,但也算是大致将这玉玺来历说得一清二楚。
叶寒听得,心道:这人对我中原文化倒也熟悉。
他却不知这神佬本是中原人,中年之时才出走西域。
绿裙女子道:“原来这玉玺来历如此。真的是出身高贵了,怪不得师父如此看重。久据南阳,也是为了此玉玺了。”
神佬点头道:“不然你以为我在南阳是为了啥?我把南阳翻了个天,便是为了找这宝物。连附件的山我也一个一个地找过,那洞人掉下去定是出不来,我也是知道的。但这姓叶的小子造化大,不仅全身以返,还拿了我的玉玺。”
绿裙女子道:“这玉玺应是国家之印,又怎么会流落民间?”
神佬道:“这又是另一番来历。天色已不早,我便简要说给你们听。”
原来这秦始皇作了此玉玺之后,一直用作圣旨文书之印。三年后他巡视洞庭湖,却不料遇狂风大作,浪比天高,所乘之大船往来颠覆,有被巨浪掀翻之忧。秦始皇将玉玺丢入湖中,说也奇怪,狂风立时消失,洞庭湖随之平和。
八年之后,有人玉玺交还秦始皇,并化清风而去。
这个神话传说平地里给这玉玺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后代诸朝,都以此玉玺得失示作天下归顺之象征,沉沉浮浮,见证了中原几千年历史。可是在五胡乱华之时,这玉玺便莫名其妙地丢了。
至此中原各家朝代,都自制各自的玉玺,这秦朝玉玺自是没有了踪影。
神佬说到这里,道:“五胡乱华之初,那玉玺还在南朝手中。后来如何消失的,有各种说法,莫衷一是。但是中间有个事情,却是只有少数人知道的。我要寻这玉玺,便是知道了这个事情。”
爱丽丝道:“是什么事情?”
神佬道:“这个事情是我在西域之时,寻到一本中华旧书,那书极为沉旧,却是朱孝宗宫廷记录,我年轻时家父是朝中史官,自也染上了喜看史书之好。翻阅之下,不禁大惊,有一段文字写道:南人献和,上喜之,物为通玉,一角镶金,刻受命于天、即寿永昌,又有魏受汉传国之玺字样,五龙交纽。上感此物为世人所争,令良工秘仿五件。成。上以一仿件称之为假,公告天下,毁之。其余四件连同此真品,于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分别择圣地而隐秘保管。”
绿裙女子道:“南人献和,这和字想必是就是那和氏壁了?”
神佬道:“不错。这和字是一曲笔,不知者自是不知。史家便知是代指了用此和氏壁制作而成的玉玺,而且这段文字也说明了这玉玺的两段典帮,这金镶角本是西汉王莽篡位,西汉孝元太后将玉玺掷地,摔坏了一角。王莽以黄金镶补。受命于天、即寿永昌本是初成之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圣诚之都》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