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一百零五章 优势在我(1/2)
深秋的午后,暖阳高照,神清气爽的李治与李义匡泛舟海池。
自登基以来,李治被笼罩在长孙无忌的阴影下,几乎喘不过气来。终于在今天早朝,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由于张山寿用史诃耽的口供坐实了褚遂良居官挟势侵夺私宅。在事实面前,长孙无忌也无力为褚遂良辩解,只能援引唐律中的八议制度,请求李治从轻发落。
议故,褚遂良是李治潜邸时的太子宾客;
议能,长孙无忌引用昔日李世民对褚遂良的评价,称其博识有学术,书法更是当今大家;
议功,褚遂良早在武德年间就是秦王府铠曹参军,贞观朝历任谏议大夫、黄门侍郎、中书令,参政有功;
议贵,褚遂良官居中书令,爵封河南郡公。
最终,褚遂良罢为洪州都督。
至于张叡册,李治认为,刑狱关系到人命,至关重要,像张叡册这样的人怎么能在大理寺任职呢?于是将张叡册除名,流放交州。
张叡册哪敢说他是得到了长孙无忌的授意,终究是他一个人扛下了所有。
李治高兴道:“道衍,这次能把褚遂良贬去江南,你居功至伟!”
李义匡笑道:“陛下过奖,高相公、韦仁约、张山寿、孙棘卿,少了任何一环,都不会有今天的成果,臣岂敢贪天之功。”
“你不必谦让,如果没有你,朕哪里去找褚遂良的把柄,和舅父的这一次交锋你肯定是首功。不过朕现在身边还不能离开你,只能委屈你暂时再做一段时间的千牛备身,将来朕一并封赏。”
“多谢陛下!”
“唉,说起来这一次,朕虽然把褚遂良贬走,但朝中舅父的势力还非常强大,朕想要随心所欲,还任重道远啊。
比如韦仁约和张山寿,这次立下大功,为了避免和舅父再生间隙,朕也只能把他们的功劳暂时记在心里。”
李义匡迟疑道:“陛下,臣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
“道衍有什么话尽管直说,朕早就说过,你是朕的张子房、王景略。”
李义匡道:“陛下之所以在朝堂上举步维艰,是因为除了张相公和高相公以外,陛下昔日在东宫的臣属都资历尚浅,官职不高,陛下手里没有可用之人,甚至于志宁和柳奭还投靠了长孙太尉。”
“正是如此,六部九卿,很多都是舅父的门生,长孙氏、高氏二族更是遍布朝中。这次把褚遂良贬出朝堂,空出一个中书令的员额,朕都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陛下,坊间有一个谚语,叫做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件事情以后,御史大夫李乾祐和大理寺卿孙伏伽已经得罪了长孙太尉,以他们的资历做宰相,绰绰有余。”
李治眼睛一亮,不过随后摇头道:“只怕舅父不肯同意。”
“陛下,除了尚书左仆射以外,尚书右仆射的位置也空缺着,作为交换,陛下可以提出拜于志宁为尚书右仆射,再擢柳奭入政事堂。如此一来,长孙太尉应该会同意的。”
李治皱眉道:“那舅父的势力不是比以前更加深厚了?”
“陛下擢李乾祐、孙伏伽二人入政事堂,以二换一,怎么会是亏本的买卖呢。何况,尚书省上有左仆射,下有左右二司,右仆射一职看似风光,实则不如侍中重要。
臣是这样设想的,张相公进左仆射、于志宁进右仆射。高相公进侍中,吏部尚书这个职位不能丢掉,依旧由高相公兼任,然后以孙伏伽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中书省的缺留给李乾祐和柳奭,柳奭本就是中书侍郎,让他同三品入政事堂。至于李乾祐,如果长孙太尉同意,就直接进中书令,如果长孙太尉不同意,那就以中书侍郎同三品。”
再加上长孙无忌和李勣这两个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义匡帮李治拟好了新一届政事堂宰相的名单。
李治沉思良久,按照这个名单,除掉明哲保身,两不得罪的李勣,就是张行成、高季辅、孙伏伽、李乾祐,对长孙无忌、于志宁、柳奭,四对三,优势在我。
于是说道:“道衍的建议朕记下了,明天我召张行成、高季辅商议一下。”
第二天,李治把李义匡的建议说给张行成和高季辅听。
高季辅很赞同李义匡的建议,不过老成持重的张行成说道:“陛下,李乾祐和孙伏伽二人刚刚把褚遂良参倒,立刻就擢官,即使长孙太尉同意,恐怕心里面也会不痛快啊。”
李治无奈道:“如果不是实在无人可用,朕也不想因此可能激怒舅父。然而如果不用李乾祐、孙伏伽,舅父肯定会提议来济、唐临、崔敦礼这些他的心腹入政事堂。如此一来,那朕辛辛苦苦把褚遂良贬出朝堂,又有什么意义?为今之计,也顾不得这么多了。”
高季辅也郁闷道:“可惜宇文节刚刚升任礼部尚书,资历尚浅,不然倒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张行成心里把三省六部、卿监百司想了一遍,确实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最终也没再反对。
与张行成、高季辅商量过后,李治心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穿越贞观末年,从自救开始》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