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38章(1/2)
魏博镇、成德镇、幽州镇,史称“河北三镇割据”,公开与唐朝廷分庭抗礼,从此成为唐中期以后的心腹大患。
直到唐末,河北三镇割据的局面都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最终藩镇割据成为了唐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当然,安史之乱这些都是距离大唐建立一百多年后的事情了,但是其最根本的原因早就在大唐建立的时候就悄悄埋下了隐患。
大唐给河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一直都是不对等的,河北承担的赋税几乎是全唐朝最重的,唐朝从建立之初到盛唐一直就没有停止过对河北人民的掠夺和侵占。】
这些消息一个接着一个砸下来,砸得众人脸色惨白。
虽说天幕透露“安史之乱”发生在一百多年后,但是大唐“国都六陷,天子九逃”何其耻辱啊!
李渊只觉得天都要塌了,后辈这般窝囊,让他如何有脸去见李氏列祖列宗。
藩镇割据?均田制、府兵制的破坏?李世民神色沉重,若有所思。
这里说到窦建德,便稍微提了提安史之乱。
因为大唐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便是安史之乱,
但安史之乱又是大唐建立一百多年后的事情了,
强行扯到会很奇怪,刚刚好有窦建德这个人,
窦建德和安史之乱稍微沾点点关系,所以就提了。
也确实有人将李渊杀窦建德,与安史之乱扯到一起。
后面的话,大概会使用“般若浮生”的卡牌让李世民去经历安史之乱,甚至让他以高位角度去纵观整个大唐,
我相信只有李世民才能在最开始的时候为大唐做出一些干预措施,
除了他估计也没有人能够做到了吧!
不过后代子孙太废,李世民大概也会有些无力吧!
第121章
天幕将“安史之乱”匆匆掠过,毫不理会这则消息在大唐引起了怎样的轩然大波。
唐高祖满脸苦恼,一百年后的事情,他又能怎么做呢?
与李渊不同的是,李世民已经在思考大唐刚刚建立的时落实的均田制、府兵兵为什么会在后来被破坏,或者说,这些制度是否已经不适应大唐的发展了?
朝代发展,国家的政策势必要做出改变,到底是哪一方面出现了问题?
【好了,“安史之乱”毕竟是大唐建立一百多年后的事情,与我们的题目开国皇帝离得太远了,就暂时不再提了。
我们前面说到秦王李世民打败了王世充、窦建德这两人,大唐一统天下就在眼前了。
唐高祖李渊在经过两个多月的思考之后,针对秦王一战擒两王的功绩创造了一个在所有爵位之上的头衔,“天策上将”授予秦王李世民。
李渊杀死了夏王窦建德,为河北之乱埋下了伏笔,我们接下来讲由李世民指挥的第一次平定刘黑闼的战役。】
李渊眉心微微一动,当年次子李世民一站擒两王,对于大唐来说是丰功伟绩一件,然而他心里却有隐隐约约的忧心。
时至今日,他的忧心依然不减当年,甚至越演越烈。
次子李世民凭借着这一战,在朝野中的威望、名声已经完全盖过了太子李建成,甚至隐隐约约压过了自己。
当时他对次子已经是封无可封了,只能想尽办法搞出个“天策上将”的名头,他若不做出封赏,文武百官又怎么会信任他是个赏罚分明的帝皇。
同样被“天策上将”这四个字刺痛心扉的还有太子李建成,只因他的弟弟李世民已经在朝廷上身兼秦王、太尉、尚书令、司徒等多重身份。
这些身份可以说,他一人便担任着唐朝的亲王、三公、宰相、百官之首,权势滔天。
而“天策上将”简直比这些身份还要尊贵,甚至权利还更大,“天策上将”几乎凌驾于百官之上,相当于第二个皇帝的地位。
“天策上将”总掌唐朝对内对外的军事作战,拥有绝对的军权,还可以自行选拨人才,设置官属。正是因为这种权利,二弟李世民才能在明面上组建了自己的天策府势力。
如此,他李建成这个太子之位又算得了什么?
李建成咬牙切齿,什么安史之乱,他一点儿都不放在心上,只因眼前他就有个足以让他致命的敌人,他的亲弟弟李世民。
【公元621年五月,唐高祖武德四年,秦王李世民在虎牢关、洛阳先后击败窦建德、王世充之后,大唐在其他地方的敌军,像是萧铣、林士弘、冯盎等等都不具有多么大的威胁了。
唐高祖李渊以为就此大唐就要迎来天下一统了,河北窦建德死后,他的残余势力使得战争又极其剧烈地延续了一年半。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残余势力呢?我们先来算算河北窦建德带去虎牢关的夏军一共有十万余人,然而在虎牢关之战中仅仅伤亡了数千人,五万人被俘虏,七八万人直接逃跑了。
战争结束后,李世民就河北问题,本着怀柔的政策将这五万俘虏给放了,当然这里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历史同人)直播历代王朝开国难度对比与后续》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