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70章(1/2)
他如何都没有想到太宗皇帝居然胆敢仅率六人骑兵强势登场,再加上后续唐军摆出的决战阵势,以及执失思力被关押的坏消息传来,颉利可汗顿时感到不安。
他估计心里在琢磨着,这唐朝皇帝带着六个人上来就敢指着他的鼻子骂,说他身后只有几万将士,颉利可汗大概是不信的。
最终双方达成了共识,军队各自后撤列阵,只留下唐太宗与颉利可汗两人单独交谈。】
这一刻,李渊一方面佩服次子李世民的勇气和胆量,一方面又忍不住担忧,次子是秦王便罢了,怎么身为一国之尊了,还是如此莽。
这时候他又突然想起天幕曾经说过的灭东突厥、征战高句丽,难道次子都是御驾亲征吗?
李渊有心想劝儿子,但张了张口,最终还是选择沉默。
【这里再一次出现,李世民的部下拉马绳的事,这一次是萧瑀,他拉住了李世民的马绳,拦住他。
萧瑀认为此去凶险,实在不宜前去。
《旧唐书*突厥传》里记载当时的太宗皇帝自信地告诉萧瑀,你有所不知,朕已经准备妥当,突厥之所以举倾国之军兵临渭水,是因为他们知道唐朝刚刚经历内乱,朕又是新君登基、地位不稳,所以他们断定朕不敢出兵迎战。
朕若是真的闭门不出,突厥必然大肆劫掠,但敌我强弱在今一举,朕故意独自出阵,就是为了表示轻视他们,又命大军列阵炫耀军容,则是为了向他们展示决战之心。
朕这是为了出乎颉利的医意料,不按照他预想的计划进行,突厥深处中原腹地,远道而来,见此情形自当感到恐惧。
此时若是与之战,则必能克敌,若是与之和则必稳,制服匈奴自今日起!
太宗皇帝深谙战场心理博弈,“上战伐谋”说的便是如此。
太宗皇帝说完,便拍马上前与颉利可汗单独会谈,遗憾的是这次会谈的内容在史书上没有任何的记载。
会谈结束之后,颉利可汗便派来了使者请求议和,太宗下诏准许。
事毕太宗返回太极宫,隔天,八月三十日,太宗再次前往长安西郊,与颉利可汗在渭水便桥上斩白马盟誓,东突厥就此退兵,这便是“渭水之盟”。】
李世民若有所思,突厥跑了上千里来到了长安,却单单被自己的一番军事威慑,就打道回府了,这件事怎么想怎么诡异……
群臣同样是百思不得其解,他们迫切想要知晓到底太宗皇帝说了什么,才能够使得突厥退兵,众人不约而同地看向李世民。
李世民:……
他没有亲临与突厥面对面的战场,根本无法得知突厥将士整体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但是从刚刚天幕所讲的,突厥各部落的酋长纷纷下马来自己面前见礼,便意味着突厥内部或许很有可能并不是一致地想与大唐开战。
见未来的太宗皇帝没有开口为他们解惑的意思,朝臣们纷纷转头看向天幕。
【太宗皇帝单单凭借一席话,就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件事只要是个人都会非常惊奇。
萧瑀就曾经面露不可思议地向太宗皇帝询问,当初颉利还没有请和的时候,我方大唐的猛将们纷纷请战,然而皇上您却不同意,当时臣便非常疑惑了,现在突厥已经退兵,这其中到底是什么原因。
太宗便告诉他,他观察到突厥的军队人数虽然多,但是军队的纪律性并不好,这些人想的都是图财。
颉利可汗尚且在渭水西侧,而他麾下的部落酋长却争相前来东侧拜见,他若是在当时突袭突厥的军队,必定能够摧枯拉朽。
并且当时他已经密令长孙无忌、李靖在豳州设下埋伏,若突厥兵败,则出兵拦截,到那时他领着大军在后方追击,消灭敌军易如反掌。
但他之所以不战,是考虑到他自己刚刚登基,应当谋求稳定,一旦与突厥开战则会有不必要的死伤。
再说了,突厥人吃了败仗,也许会暗中蓄谋,记下仇恨未来必定为患不浅。他今日罢兵息战,用锦衣玉帛腐化他们,令他们陷入奢靡的陷阱,突厥破亡之日便不久了。
想要是他们灭亡,必先使他们疯狂便是这样的道理。
事实证明,太宗皇帝的糖衣炮弹确实有用,四年后大唐舞王颉利可汗就诞生了。
而太宗皇帝使出这一招,其实也是他自己和整个大唐都有底气能够在将来反击突厥,这一招若是没有太宗这样的皇帝那可真不兴使的啊。
君不见之后的大宋朝同样给异族朝廷大辽献上财宝,然而大辽越陷越强盛,大宋却渐渐走向消亡、崩溃的道路。】
大宋……
李世民冷哼一声,结合之前天幕讲过的,他猜测这便是夺走大唐神器的新王朝。大唐如此强盛,而夺走大唐的大宋居然这般孱弱吗?
李世民若有所思,也不知道这大辽到底是哪个部落发展成的?后人如此窝囊,他若是有余力的话,倒是可以先将这大辽解决掉?
他的思维一下子便发散远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历史同人)直播历代王朝开国难度对比与后续》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