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章 少年离家(1/2)
1996年的中秋夜,18岁的凌子扛着行李急匆匆的跟在父亲身后,登上开往江对岸的渡船,这晚月色异常的皎洁,月下的长江就像一条巨长的白练,撑满了她的眼帘。几丛映着倒影的芦苇伴着江风轻轻摇曳,她站在船头,素衣微凉。
白天她刚走下县城开回小镇的客车,抬头便撞见中学教过她的赵老师和曾经的同桌王学超有说有笑的走来,她本想装做没看见忙转身走向早上存放在小店前的二八自行车。
“张凌子”赵老师在身后叫住了她。
她不好意思转过头,强挤了笑脸回道:“嗳,赵老师,怎么是您?”
“咋不能呢?喂,老同学,我记得以前同桌时你视力可是1.5哇,现在怎的?”旁边的王学超开开玩笑调侃道。
凌子囧得不好意思讪讪的笑了下,赵老师见状赶紧转过话头说学超家里有事向学校请假回来处理明天就去天津,刚好在街上碰到,今天是中秋正巧大家都遇上了,也一起去她家过节,做她最喜欢的鳝鱼丝。
凌子连忙从口袋里掏出“边防证”给赵老师说本来是明天过江后来坐火车去深圳的,没想到带她去的人说买的是明天票,所以今天晚上她就要渡江过去。
赵老师看完证件,满眼心疼递回她,握着她手叮嘱说出门在外安全最重要,是金子哪里都会发光的。
凌子听着差点红了眼,告辞后蹬上自行车拼命的向前驶去。赵老师望着她远去的背影,叹了口气说了句可惜了,旁边的王学超默不做声的搀扶着她离去。
不知道踩了多久,像是过了一光年,凌子扭头回看发现没人后便走了下来推着自行车往前走,边走边抹着眼泪。
是啊,中考时她的分数全市第二,比重点高中一中录取线还高出30分,可因为家是农村,而她还是家中长女,下有一弟一妹都在上学,当时的环境,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想同时供养三个孩子上大学无异天方夜谈,理所当然的作为长女的她要早点毕业出来工作了。80年代90年代初乡镇都是成绩好的农村孩子读中专,因为上了中专就转城市户口,毕业了国家包分配工作,所以当时读中专还是一件比较让人羡慕的事。
只是没想到国家从她这一届开始突然大中专不再分配工作了,这一记犹如晴天霹雳,她以为会像学长学姐们一样毕业了去单位工作做个社会主义接班人,没想到突然什么都没有了。
她也和同学一起去武汉找过,除了被天桥底下的中介骗了介绍费连回来的路费都是找武汉的亲戚借的,何况内地城市到处都在下岗,那么多在城市生活的人都找不到,她一个乡下来的刚毕业什么都不懂的小姑娘呢?
父亲也到处托人为她找过工作,好像是武汉本地一家很有名的钢铁厂,月工资300做统计,当然走关系的费用另是一笔钱,父亲把家里的仅有的存款外加牛猪都算上了。
看到要挖干家底还是这种一眼望到头的工作,她想到读书时赵老师经常摆动那个虽旧但保养得很干净的地球仪,告知他们哪里是美洲哪里是欧洲,还说以后科技发达了,科学家会发明一种可穿越地壳的飞车,可能早上的时候你在美国吃早饭,晚上“啾”的一声又从地底下爬出来回到中国了,她和同桌王学超听了两眼亮晶晶,憧憬着这一天早日到来。
还有她小的时候站在长江边的河滩上放牛,每天下午一点多都有一艘很大的轮船经过,她会想这艘船会去哪里?会去老师讲的地球仪地壳的地方么?
她不知道要去哪里,但耳边总有一个声音在说“走出去”,正好那个暑假放映了电视剧“深圳之恋”便萌生了去深圳的念头,可当时她所在的乡村还很闭塞,很少人去广东,最多的是去武汉做苦力。
没想到江对岸的大舅说他邻居一家都在深圳,正好这几天老二回来办点事马上就回去,送了些礼拜托人家一起带过去,条件是帮他出回深圳的火车票,凌子父母连忙答应,赶紧办好了通行证便连夜赶过去。
开船的是村上头刘老爹家的幺儿子,江上很静,波光粼粼,那是她熟悉的江水气味,她闻了十几年,以后恐怕再很少机会闻到了,她闭着眼睛使劲的呼吸着,像是把这味道能带走似的,是啊,她是江边长大的孩子,长江就像母亲般慈爱的看着她幼年、少年现今又长大离开,怎不令人眷念呢!
不到半小时便到了西流湾,凌子爸给了小刘20元,小刘说深夜包船要比白天多10元,凌子爸迟疑了下又摸出10元给了他。
父女俩赶到大舅家时大舅还没睡,在等他们,说明天早上5:30起床,坐6点钟的车到武汉赶9点多钟火车去广州,然后再到深圳。
因为要带凌子过去,所以他的火车票由这边出,凌子爸表示同意,又给了凌子600元,说这钱要捡好,贴身放,去那么远的地方一切都要靠自己了。
凌子晚上睡不着,第二天天蒙蒙亮就背着行李跟着第一次见面的大舅家邻居出发,走的时候她心里忐忑不安,对未来一片迷茫,她肯定想不到现在要去的地方竟然变成她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她此后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簕杜花开》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