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64章 桑村的重生(1/2)
“我数三个数,咱们一起发力,听好了!”李昊白大声地吆喝着,声音中充满了坚定与热情。
“一——二——三!扯!”
随着这一声令下,李昊白与身边的村汉们,纷纷将那条粗壮的麻绳缆上肩头。
这麻绳的另一头,紧紧地捆在田地里一块冥顽不化的巨石上。
窦保义手一挥令旗,犹如指挥家引领乐章,李昊白与汉子们齐声大喝,仿佛要将全身的力量都倾注在这一刻。
麻绳瞬间绷得笔直,那块巨石,竟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缓缓地从泥土中松动,然后被一点一点地拖出了地面。
当这沉重的巨石终于被拖到了田地外围,胜利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李昊白笑得尤为灿烂,那笑容中透露出的是一种难以言表的自豪与满足,若不是亲眼所见,他根本不敢相信,人民群众爆发的力量能如此惊人!
此刻,这块近三十亩的荒地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上千百姓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每个人都在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在李昊白的带领下,壮劳力们挥汗如雨,他们或清除杂草,或搬运石块,或处理其他残留物,每一项工作都进行得有条不紊。
七太保中排行老二的陆焕远与伍群德携手负责整个工地的中枢指挥工作。
他们甚至在村中央支起一座帐篷充作幕府,脚程颇快的韩祁烨则带队传递信息,确保从幕府中发出的每一项任务都能得到有效传达与落实。
随着从蓝田县购买的建筑材料陆续到位,桑村的重建工作也进入了高潮。
无数的竹制手脚架在村中拔地而起,泥瓦匠们在其间忙碌穿梭,修复着一间间破损的房屋。
值得一提的是,李昊白在购买物资时,特别购买了大量的生石灰,并亲自监督将其洒遍了桑村的每一个角落。
这一举措不仅有效地消灭了村中的害鼠与毒蛇,还及时填埋了村中的秽物,使得整个村庄焕然一新。
然而,李昊白的工作计划并非都让人一目了然。
比如在村子东南角的边缘地带,距离已探明的地下水颇远的地方,他坚持让青龙帮众建立了男女有别的厕所。
这一做法在初时让人费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明白了他的用意——这是为了最大限度保证几千人聚集时的如厕卫生,从而防止疾病的传播。
李昊白对于用工的条件并不设限,只要愿意来工地,每个人都能领到一份工钱。
这也使得妇孺老弱们能在这里找到一份工作,他们洗衣做饭,为工地上的壮劳力们提供后勤保障。
除此之外,他们还肩负着另一项重任:那便是昼夜不停地烧开水。
在那遥远的年代,没有烧开的生水常常潜藏着诸多寄生虫与细菌,这些微小的生物,如同隐形的敌人,悄无声息地侵袭着人们的身体。
在古代社会,无论是身处贫寒之家的百姓,还是富贵之家的士族,亦或是那些无言的牲口动物,都难以逃脱这病从口入的寄生虫病。
它们如同梦魇一般,笼罩在古代社会的每一个生命之上。
李昊白,虽非医学史家,却对过往的岁月有着独到的洞察。他深知,上个世纪新中国那场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是一场值得借鉴与学习的历史篇章。
那场运动,如同春风拂面,为整个国家带来了新生的气息。
回溯到1949至1952年间,那是国民经济恢复的艰难时期。
为了改变旧中国卫生状况堪忧、传染病肆虐的现状,一场群众性的卫生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
在同时期的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在旧日军所谓“东乡给水部队”——即臭名昭著的731部队的领导者、人面恶魔石井四郎的协助下,向我志愿军空投大量携带疫病的细菌武器,一时间我志愿军将士因霍乱与鼠疫病倒多人,形势危急。
但彼时的中国人民并不是第一次见识这种肮脏手段,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宁波、衢州、常德使用细菌武器造成的重大死伤,在当时的国人心里仍历历在目。
中央防疫委员会高瞻远瞩,领导着各地民众掀起了卫生运动的新高潮——“除四害运动”。
这场运动的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取得的成效之显著,都是前所未有的。
短短半年时间,全国各地就清除了高达一千五百多万吨的垃圾,疏通了长达二十八万公里的渠道。新建与改建的厕所数量达到了惊人的四百九十万个,水井也得以改建一百三十万眼。
人们齐心协力,扑灭了四千四百多万只害鼠,消灭了二百多万斤的蚊、蝇、蚤等害虫。无数的污水坑塘被填平,城乡的卫生面貌焕然一新。
而喝开水这一现代中国人最为普遍的卫生习惯,正是在这场运动中深入人心,推广到了千家万户。
如今,在桑村的重建过程中,这一历史经验被李昊白加以借鉴。
李昊白有意培养未来的桑村村民们养成喝开水的卫生习惯。他暗下决心,未来的桑村,可以被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半盏残酒,半襟风霜》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