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章 此间乐,不思蜀(3/3)
是那片富饶而战略意义重大的南部领土。然而,命运似乎并不眷顾这位年轻的将领,他的大军在永安遭遇了蜀国降将罗宪的顽强抵抗。
战鼓擂动,金戈铁马,两军对峙于永安城下。陆抗虽志在必得,却也不得不承认罗宪的英勇与坚韧。
正当他苦思破城之策时,吴国朝廷传来了蜀汉败亡的消息。这一消息,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波澜。
陆抗深知,此时正是趁火打劫的好时机。他迅速调派盛曼、谢询两位将领,分领水陆两军,浩浩荡荡地向西进发。名义上是救援蜀汉,实则心怀鬼胎,意图趁乱夺取巴东。
盛曼与谢询领命后,并未急于进攻,而是先遣使者前往永安城下,向罗宪提出了一个看似诱人的建议——合纵抗敌,共谋大业。然而,他们的真实意图,早已被罗宪洞穿。
“城中一撮土,尚不可得,何论城门!”参军杨宗挺身而出,对着吴军使者大声呵斥,言语间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坚决。罗宪则站在城头,目光如炬,望着远方来犯的吴军,心中已有了计较。
夜幕降临,永安城内灯火通明,罗宪召集众将,商讨对策。“我国已倾覆,吴国本应唇齿相依,共渡难关,却背信弃义,图谋不轨。主上已降,我等岂能向东乞求生存?况且大汉已逝,吴国又能独存多久?我们岂能自甘堕落,成为吴国之虏!”罗宪的话语铿锵有力,字字句句都敲击在众将的心头。
“如今我们虽困守孤城,但百姓尚存,士气未散。吴人趁乱来犯,正是我们证明忠诚与节义之时。我愿与诸君共赴国难,决一死战,以定士民之心!”罗宪的话语激起了众将的斗志,他们纷纷请战,誓与永安共存亡。
当夜,罗宪亲率精锐,趁着夜色掩护,衔枚疾进,突袭盛曼所部。吴军措手不及,大败而逃。罗宪乘胜追击,但念及城中兵力有限,未敢穷追不舍,遂率军返回永安城。
回到城中,罗宪立即下令换上曹魏的旗帜,以示归顺。这一举动,既是为了稳定民心,也是为了寻求曹魏的支持与庇护。他深知,在这乱世之中,唯有依靠强大的外力,才能保全永安与城中百姓的安危。
同时,罗宪也并未忘记整治军备,以节义砥砺将士。他亲自巡视军营,鼓舞士气,使得永安城内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永安士人见罗宪如此忠勇仁义,无不心悦诚服,纷纷表示愿为其效命沙场,共赴国难。
在巴东郡的坚固防线前,吴军的攻势如潮水般汹涌而来,却屡屡受挫。抚军将军步协,这位吴国勇将,亲自挂帅,领兵西征永安,誓要突破这道防线。然而,永安城头,罗宪将军临危不惧,他深知此战关系重大,不仅关乎永安城的安危,更关乎蜀地遗民的命运。
江边,箭雨如飞,罗宪指挥若定,但吴军势大,仅凭箭矢难以阻挡其前进的步伐。见状,罗宪眉头紧锁,沉思片刻后,毅然决定派遣参军杨宗突围而出,北上求援。
杨宗领命,带着罗宪的绝望与希望,穿越重重封锁,向安东将军陈骞发出求救信号,并同时向皇姑曹绫献上了永安城的文武印绶及人质,以示归顺曹魏之心坚决。
与此同时,步协的大军已至城下,战鼓震天,喊杀声四起。罗宪深知,此战避无可避,唯有主动出击,方有一线生机。他披上战甲,手持长枪,亲自率军出城迎战。
两军交锋,罗宪一马当先,英勇无匹,其麾下将士亦深受鼓舞,奋勇杀敌。经过一番激战,步协的军队终于败退,永安城暂时得以保全。
然而,胜利的喜悦并未持续太久。随着时间的推移,救援的军队迟迟未到,而城中却爆发了严重的瘟疫,大半百姓和士兵都深受其害。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有人开始动摇,劝罗宪放弃永安,向南出牂牁或北奔上庸,以求自保。但罗宪却坚决地摇了摇头,他说:“人主者,百姓之所依也。若临危而弃之,非君子之所为。吾宁死于此城,亦不负百姓之托。”
罗宪的精神深深鼓舞了士气,让他们抵挡了陆抗的轮番进攻,于是永安将士固守待援。
不想错过《三国:穿越我是东乡公主曹绫》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