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 > 大唐:我乃李璘,请三郎称陛下 > 第40章 暗箭得防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40章 暗箭得防(1/2)

目录
好书推荐:

“贼军的援兵来了......”李璘顿时心中一阵苦涩。

孙孝哲和高尚几人所在的帐篷很远也很隐蔽,李璘等人并不知道孙孝哲早已经到了叛军大营一事。

好不容易燃起的士气因这个消息又落了回去。

孙孝哲在安禄山心目中的地位,谁都清楚。

那么,他的精兵战斗力如何,不用多说。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李璘看向周边几人,“虱子多了不痒。”

“高都将,到我帐中一叙,王将军多盯着点城墙。”他又淡淡说道。

高适一头雾水,道了声,“好。”

王思礼点了点头,准备爬上城楼看看孙孝哲的兵马情况。

......

长安城,兴庆宫,南熏殿,所坐者不过五六人矣。

李隆基看起来心情还不错。

因为,临潼的烽火台刚才准时燃起了烽烟,说明潼关还没失陷。

自三万护城军驻扎在灞上后,潼关大军就没有再派使者前来长安报送军情了。

偶尔有长安的使者前往潼关,匆匆去,匆匆归。

“十六郎还是有点本事。”李隆基忍不住夸道。

高力士接话道:“全仰仗于圣人英武非凡。要不是月前那次责备了永王,他岂能一朝顿悟?”

“哈哈哈哈。”李隆基抚须大笑。

杨国忠脸色很不好。

押送粮草前往潼关的民夫中有几人是他找人冒充的,善于察言观色。

那几人到了潼关,暗中打探了一阵后,就立刻回来向他禀报了所见所闻。

“永王治军有道,屡出奇策,诸将士无不信服。”

“王思礼和高适诚心奉永王为上官,事无巨细,永王可一言决之,无非议。”

“潼关将士皆万众一心,不惧数倍贼军。观之,人人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摧之勇。”

......

那几人的话犹在他耳旁回荡。

杨国忠一点都不怀疑这些话语的真实性。

他怎么也没想到陷入死局的李璘竟然能走到这一步。

决不能让李十六和王思礼从潼关活着回到长安,必为心腹大患。

杨国忠暗中下定了决心。

更不能让那些河西、陇右老兵跟着一起回来。这三四千精兵打护城军丝毫不在话下。

现在,李璘到底有没有反心,他已经不在乎了,他在乎的是如何扳倒李璘和李亨。

沉思中,李亨突然出声,打断了杨国忠。

“既如此,请圣人再往潼关送些军粮乃至军中兵器。”

李亨没敢提派遣援军,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李隆基始终提防着潼关守军。

李隆基对李亨的请求充耳不闻。

越是重要时刻,他越小心谨慎,他自认不能再犯大错了。

亲儿子也得防,何况是李璘。

毕竟,李璘去潼关前,差点被缢死,能不心存恨意吗。

“不急,两三日后再送也不迟。”杨国忠微笑着,替李隆基作了回答。

韦见素接着说道:“户房已备好粮,随时可运。”

供养四千大军的粮草和二十万大军的粮草不是一个量级,自然轻轻松松。

甚至无需户部点头,中书门下就可定夺。

开元十一年,名相张说提议,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也改为中书门下印,并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独立于六部外,分割了部分六部职权,得到了李隆基的点头支持。

三省自此与宰相分离,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府署,独立于三省机构之上。

在这种体制下,中书门下直接指挥诸使、诸郡、诸军执行政令,宰相对于行政事务的干预越来越强,甚至直接下行过去由尚书六部处理的事务。

一方面导致中书门下和六部有些重叠、争权,另一方面也使得使职差遣现象逐渐多了起来,乃至泛滥。

自此,君权、相权愈发集中专制,李世民于贞观年间苦心设计的中枢分权体制崩塌。

到李林甫为相时,宰相权力达到了顶峰。李隆基当起了半个甩手掌柜,天下政令皆出其府,权势直追西汉初的丞相。

而后继者杨国忠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担任宰相的同时,还史无前例兼任了四十多要害使职,大权尽握,除了无兵权。

两名宰相先后发表了是否往潼关运粮的意见,意思也很明显。

李亨听到后,便不说话了,点到为止。

他这几日敏锐察觉到李隆基对他有些不一样了,不敢再多言。

时局维艰,能保住自身就不错了。

沉默中,李隆基终于开口道:“那就依右相之言,三日后再送也不迟,十八郎和李俶还未归。”

“圣人英明。”李亨赶紧接话。

“西撤名单朕已经看过了。”李隆基接着说道:“但是朕觉得十六郎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大唐:我乃李璘,请三郎称陛下》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书页 目录
阅读推荐: 宿命之环 帝国之刃 今天开始当城主 诸天窃贼 长生修仙:我能用族人的气血加点 大奥术师她今天赚钱了吗 这本小说很健康 我在星际炼丹封神 人道大圣 斗破:家祖玄帝萧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