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1章 法兰西战役(3/7)
德军空袭损失较大,导致制空权丧失较快。在战役开始前,法国空军由于战略上的轻视,没有对机场等设施进行充分的防御准备。当德军发动突然袭击时,大量的德瓦蒂纳 d.520 战斗机还未起飞就被摧毁在地面上。在后续的空战中,虽然 d.520 战斗机在性能上与德军的 bf 109 战斗机有一定的可比性,但由于数量上的劣势,难以改变法国空军的劣势局面,最终导致法国在制空权的争夺中彻底失败。
- 舰艇:
- 黎塞留级战列舰:标准排水量 吨,满载排水量 吨,舰长 248 米,舰宽 33 米,航速 30 节,装备 8 门 380 毫米主炮、9 门 152 毫米副炮等。在战役期间,该舰因各种原因未能充分发挥其强大的海战能力,但依然是法国海军的重要象征和海上威慑力量。由于法国在战争初期的战略失误,黎塞留级战列舰未能及时投入到与德军的海战中。而且,在德军的空中威胁下,该舰在港口内也面临着被空袭的危险,不得不频繁转移。虽然其强大的火力和厚重的装甲使其具备很强的作战能力,但在法兰西战役的整体局势下,它未能对陆地战场的局势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四、主要指挥人员
(一)德国
- 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德国陆军元帅,经验丰富,指挥德军 a 集团军群,负责阿登山区的突破作战。他出身于军事世家,在军事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指挥经验,对战略战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其指挥风格沉稳且富有战略眼光,善于组织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在法兰西战役中,他精心策划了 a 集团军群穿越阿登山区的行动,对部队的行军路线、作战部署等都进行了详细的安排。在突破默兹河的关键战斗中,他果断地指挥部队集中火力,不惜一切代价突破法军防线,为后续的快速推进奠定了基础。
- 海因茨·古德里安:德国装甲兵之父,指挥第 19 装甲军。他极力倡导和实践装甲部队的大规模集中使用,是闪电战理论的重要实践者。在法兰西战役中,其率领的装甲部队快速突破阿登山区,穿越默兹河,向英吉利海峡狂飙突进。他不顾传统观念的束缚,大胆地让装甲部队在没有步兵充分掩护的情况下长驱直入,充分发挥了装甲部队的机动性和突击能力。他的指挥风格果断而激进,在战场上能够根据形势迅速做出决策,例如在遇到法军的抵抗时,他灵活地调整战术,采用迂回、包抄等手段,迅速突破了法军的防线,对战役进程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二)法国
- 莫里斯·甘末林:法国陆军总司令。他在战争前制定的防御战略过于依赖马奇诺防线,对德军可能的新战术和突破方向判断失误。他在军事思想上较为保守,未能充分认识到现代战争中装甲部队和空军的重要性。在战役初期指挥应对德军进攻时显得较为迟缓且缺乏灵活性。当德军突破阿登山区后,他未能及时组织有效的反击力量,仍然寄希望于马奇诺防线能够发挥作用,导致法国军队在战争初期陷入了被动挨打局面,最终被解除职务。
- 马克西姆·魏刚:在甘末林被解职后接任法军总司令。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将领,但此时他接手的是一个极为艰难的局面。德军已经占据了极大的优势,法国军队的士气低落,防线崩溃。他试图重新组织法军进行抵抗,提出了一些新的作战计划,如在索姆河一线组织防御等。然而,由于德军的强大压力和法国军队内部的混乱,这些计划难以有效实施。他在指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包括部队的指挥协调、后勤补给等问题,最终也未能挽回败局。
五、战役过程
1940 年 5 月 10 日,德军如同一头勐兽般开始了全面进攻。德军 b 集团军群在北部向荷兰、比利时北部展开了猛烈的进攻,其强大的火力和迅猛的攻势迅速吸引了英法联军主力北上驰援。与此同时,德军 a 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如一把利刃,秘密地穿越阿登山区。阿登山区的道路状况极为恶劣,狭窄的道路被茂密的森林所遮蔽,而且多有陡坡和溪流。德军的坦克部队在行军过程中遭遇了不少困难,一些坦克因为机械故障而抛锚,还有的因为道路狭窄而出现了严重的交通堵塞,甚至有坦克偏离道路陷入泥沼。但法国军队未能及时察觉德军的这一行动,也没有抓住这一机会进行反击。德军经过艰难的行军,终于在 5 月 13 日,在古德里安的指挥下,装甲部队强渡默兹河。德军采用了集中火力、空中支援等多种手段,成功突破了法军在默兹河的防线。此后,德军装甲部队如同脱缰之马,迅速向西推进,在法国的土地上如入无人之境。
5 月 20 日,德军前锋抵达英吉利海峡沿岸,这一行动将英法联军主力围困在敦刻尔克地区。英国为了挽救联军主力,发动了“发电机行动”。从 5 月 26 日至 6 月 4 日,在这短短的九天时间里,英国动员了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包括大量的民用船只,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杂文奇谈》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