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48章 罗马(1/2)
兰姨准备了一锅地道的永春石鼓白鸭汤,欢迎老人家和袁景的阿舅阿妗。
这可是地道的永春的红面番鸭,兰姨从小景通知家里人的时候就开始准备了。元宵节那天,瓦嬷和阿妗来的意外,她什么都没准备,这一次一定得展示下自己的厨艺。
她还用余下的鸭架炖汤,给袁景做了咯摊,干女儿馋火锅这么久,总得在生产前小小满足她一下。
明天上午,袁景就要去医院待产了,这大概是她生产前最后一顿火锅,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太重口味了。
自从上次袁景用一句干妈应付了姚旌,兰姨就自动认定自己是袁景的干妈了。她高兴地拉着袁景的瓦嬷说了好一会儿的话。
现在苏念是大女儿,袁景就是她的二女儿,平白多了个女儿,再想到不久又添个外孙,多一个人叫她阿嫲,她特别高兴。
袁茂对袁景刮目相看,原先他总以为自己这个外甥女虽然读书用功,但是个没主意的小姑娘,如今从容淡定,说话做事落落大方。
如伍尔夫说得那样:“一个人一旦有了自我认识,也就有了独立人格,而一旦有了独立人格,也就不再浑浑噩噩,虚度年华了。”
如今,袁景全身都散发着一种适度的充实感和幸福感。
因为她开始依着自己走路了,她不再当自己是花瓶里的鲜花,等待时间和命运安排。
她有根,但是她也主动地在成长、蔓延。
袁茂对网红、流量、直播这些词还是略有反感的,甚至袁景刚直播的时候,他颇有微词,可是自从看了袁景的直播,也渐渐地改变了看法。
那段时间袁景被黑,阿舅还带头反驳过,真正的女性主义,从来都不是依赖男性,大家只关注这个女孩这个妈妈就够了,大可不必用没有老公、父亲之类的字眼来奚落人。
瓦嬷一直念叨着袁景受罪了,阿妗不以为然,她觉得袁景这是累并快乐着,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很难,做自己喜欢的更难,现在做自己喜欢的还能赚钱,不就是最幸福的事情么?
袁景赞同地点点头,不过她有些疑虑姚旌他们还敢不敢再来,其实上一次她特别感恩宋晧祺,若不是他出手,自己还有可能再掉坑里面。
虽然条条大路通罗马,可不得不说,大城市的人在思想上是比小镇青年们是更自信更超前的,这些出生在罗马的人,即使自带一些令人厌烦的优越感,然而在见识上还是完完全全能够碾压他们。
不过没生在罗马,也不必自怨自艾,从小镇青年到国际大都市的跃迁,罗马的金汤匙拥有者也是体会不到的。他们比小镇青年少一分故土的羁绊,这羁绊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
这羁绊是错节的盘根,倦了累了,随时可以给他们的心安个叫回忆的家。大城市日新月异,很多老人有时候出个门就找不到回家的路,小城市的缓缓而至,还能给在外打拼的人保存着念想。
以前高考大会,净羡慕人家BJ上海的孩子高考容易,很多人总说他们那边的孩子考试不费劲。
然而,苏念、袁景们到了大学校园里才发现,人家的成绩根本不差,真正名列前茅的优等生,在高考前都已经出国或保送了,精英出走一般,高考的分数当然也就没人来卷了。
他们从小就接受精英教育,在人情世故和金钱财务方面尤为擅长,再就是思想观念和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
当然这还是在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的前提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京人的局气浑然天成,上海人的腔调日积月累,是能在这些地方的市民身上有迹可循的。
但是,那些喜欢标榜土著,急着和新京沪人划清界限的并不在此列,因为他们是城市排外的主力军,自己没什么本事,却不能接受物竞天择,每天抖搂着廉价的优越感装腔作势,从物质到灵魂,都穷得可怜。
总而言之,再怎么抱怨教育不平等,都没用,爹妈才是那个不能输的起跑线,与其怨天尤人你的孩子没有大城市的户口,还不如怨自己不努力,没给孩子挣个好的起跑线。
父母总把自己没有努力实现的梦,寄托在孩子身上,本就错得离谱,自己都成不了的事,孩子就一定能成么?
芊芊的一个亲戚就是这样,砸了好多的钱去给儿子报补习班,从三岁就开始,象棋、钢琴、画画,还有编程,一样都没落下,上小学以后更是有什么课,就报一种补习班。
那孩子给折腾得,从起床就开始条件反射似地写作业,白天写晚上写,最终可怜的孩子没考上高中,还患上了抑郁症,整日拿着萝卜刀削自己的胳膊。
苏念继父家哥哥倒是想得开,知道自己就不是块学习的料子,也没怎么逼孩子,他女儿生得漂亮,哥哥觉得颜值和成绩,有一样能成,就得知足。
从女儿初一就开始在班里垫底的实际情况出发,直接放养了,世事难料,一向醉心打扮的小姑娘,初二下学期时突然莫名其妙地开窍了。
每天晚自习回家,还不用扬鞭自奋蹄地学习,结果半个学期的时间,竟然成了班级前十名,最后高考时还超常发挥,考了丰泽全区第三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幸孕面线糊》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