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 114 章节(1/2)
操是有迁都意向了,南线战事压力实在太大。
然而事情到了这会儿,却决不能迁都。
司马懿挺身而出,劝阻曹操:不能迁都。
司马懿的原因也很简练,“国军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於国家大计未足有损。”
而且鼎足三国的结构,实则是最富魅力的稳定性。三国,无论是哪一国稍强了点,两者联合就能抵制第三方。
以前魏国太强,而吴蜀联盟,如今蜀汉强盛,吴国又怎会坐得住呢?
司马懿接着说:“刘备丶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
在曹操面前说完了这些,他就又退了回去,免得锋芒太过。
剩下的话就由仲达昔日的好基友蒋济说了。
昔日美少年蒋济,和春华差不多年龄,正是青年俊彦,风度翩翩的时候。
比起司马懿来,曹操更信任蒋济一点。既无可恶的世家背景,又是个谦逊善断的谋士。
然而曹操不知道,蒋济美青年,从是个美少年的时候就和司马懿是好机油了。
曹操已然被司马懿说动了,再由蒋济一敲边鼓,“可遣人劝孙权蹑关羽之后,许割江南以封孙权,则樊城围自解。”
曹操抚掌大笑,“卿果善断。”
曹操和孙权勾结了。
都说孙刘联盟,蜀国是无论都想不到孙权会在这个时刻背叛。
当然在更早的时刻里,已然是大叔的仲达,和蒋济小俊彦两人一唱一和,联手唱了出双簧,早是给蜀汉之败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在这两人的谋算中,江南本来就不在魏军手中,所谓“许割江南”不过是张空头支票。诱使孙权当黄雀消灭关羽,以解樊城之围,同时激化孙刘矛盾,直接一石二鸟。
这件事导致了孙刘脆弱的联盟再也无修覆如初的可能。
接下来的事是两个始作俑者都没有想到的。
吕蒙白衣渡江,关羽白走麦城。
关羽的人头被吴军快递到洛阳的时候,曹操已在重病之中。
於此同来的还有孙权称臣的文书。
文书上表达了孙权希望曹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汉献帝而代之的良好愿望。
曹操看完文书,大笑说:“这小子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是儿欲踞吾着炉火上邪。)
东吴已经和蜀汉撕破了脸,同是作为战争的胜利方,孙权却又同时准备回坑曹操一把,令他成为历史的罪人,转移愤怒中的刘备的视线。
这样的话,只有再次加剧蜀汉与魏国的仇恨。
曹操想到这个小子,和他的太子曹丕差不多同龄的孙权,子桓仍是存在着各种的毛病,而同龄的孙权早已是运作着东吴近二十年了。
如果自己死了的话,没经验的嗣子真能接得上这个重任吗?
曹操不由想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而就在这一刻,司马懿却明白,表忠的时候到了,连忙说:“汉运垂终,孙权称臣,正是天人之意。魏王当继承大统。”
司马懿这么说完,其他的臣子们才反应过来,表忠心的时候怎么能不做足戏呢?
桓阶丶陈群等纷纷争先恐后地表示魏王应当为天子。
曹操忽然大笑起来,令一众群臣摸不着头脑。
“如果天命在孤,则孤为文王便好。”
之后不久,魏王曹操在洛阳病死,死於次年正月。
曹操终於死了。
分居於洛阳,邺城的司马懿和春华同时这么想道。
然而即位将又是一场硬仗。
只有到曹□,曹丕才发现,父亲给自己曾带来过多么巨大的阴影。
如今当是他大展手脚的时候了。
但真到了这一刻曹丕只决定有些令人窒息的寂寞。
父亲,他就真的这么死了,那个整个三国时代的枭雄,咳嗽一声让人抖三抖的曹操。
作为太子中庶子司马朗是第一个发现曹丕反常的人。
司马朗马上谏议道,“殿下当速决断,此乃多事之秋。”
南方孙权刘备还等着打过来,而国内的老臣拥兵自重的,还有曹丕的那两个弟弟,都不是安分的人。
被这样一个熟悉的声音惊醒,曹丕习惯性地想说仲达,然后发现这只不过是一张和仲达相似的脸。
“哦,是叔达。”
不知从何时起,司马懿的存在已然是如左膀右臂一样的角色,让曹丕心安。
仲达,这个男人在洛阳,此刻又是什么样的情景?
司马懿的压力无疑很大。
曹□后的洛阳城,主持大局的是贾逵,而担任助手的正是司马懿。
司马懿是曹操培养的二代谋士,而贾逵则是曹操培养的二代武人。
发丧自然是要由有军权的贾逵为首,贾逵虽然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然而早年他犯了事,是司马懿为他从中说情通融的。
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宣穆皇后(三国)》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