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82章 蚂蝗箐名意深远 生态环境宜农耕(3/8)
新技术,他们开始种植经济作物,养殖家禽,甚至有些人开始涉足电商,通过网络销售农产品,增加了收入。”
我好奇地问:“那么,村里的老一辈人呢?他们适应这种变化了吗?”
罗正山微笑着回答:“当然,老一辈人是我们村的宝贵财富。他们虽然年纪大了,但他们的智慧和经验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现在,很多年轻人外出工作,老人们在家乡照顾孙子,同时也在用自己的方式适应新的生活。”
他指着村庄里的一处小广场:“这里以前是个空地,现在成了村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每天晚上,老人们都会在这里聊天、下棋,年轻人则会组织一些文体活动,整个村庄的氛围非常和谐。”
罗正山的话让我感受到了蚂蝗箐村社区生活的温馨。他继续说道:“当然,变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比如,随着年轻人外出,村里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显现。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就能够克服这些困难。”
他站起身,指向远处的山峦:“我们的村庄虽然小,但我们的心很大。我们蚂蝗箐村的人们,就像这些山一样,虽然经历了风雨,但始终屹立不倒,不断向前。”
罗正山的讲述让我对蚂蝗箐村的历史变迁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这个村庄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土地和劳动的故事,更是关于适应、坚持和希望的故事。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一个村庄就能够不断进步,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罗正山的讲述让我对蚂蝗箐村的历史有了深刻的感悟,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村庄未来的期许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说到传统文化,我们村也有不少值得骄傲的遗产。”罗正山的眼神中闪烁着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比如,我们的传统节日和习俗,这些都是我们村文化的精髓。”
他开始讲述村里的传统节日:“每年的春节,是我们村最热闹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挂灯笼,孩子们会穿上新衣服,走亲访友,拜年祈福。而元宵节,我们会举行灯会,猜灯谜,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
他停顿了一下,然后话题转向了村里的习俗:“我们村还有一项特别的习俗,那就是‘打秋千’。每年的秋收季节,村民们会在村子里的大树上挂起秋千,男女老少都会参与。这个习俗不仅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祈求丰收的仪式。”
我好奇地问:“这些传统习俗现在还有多少人参与呢?”
罗正山回答:“虽然现在的生活节奏加快,很多年轻人忙于工作,参与这些传统活动的年轻人比以前少了,但老一辈人依然坚持着。他们希望把这些传统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后代也能感受到这些习俗的魅力。”
他继续说道:“除了传统节日和习俗,我们村还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我们的民间故事、山歌、剪纸等。这些都是我们村的文化瑰宝,是我们村历史的见证。”
罗正山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文化的保护意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很多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我们村也在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比如,我们成立了文化协会,定期举办文化活动,邀请村里的老艺人传授技艺。”
他指着村庄里的一座小楼:“这就是我们村的文化中心,也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学习剪纸、山歌等传统技艺,了解我们村的历史和文化。”
我站在文化中心前,感受到了蚂蝗箐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罗正山的话让我明白,一个村庄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繁荣,更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我们的目标是,让蚂蝗箐村成为一个既有现代气息又有传统文化魅力的村庄。”罗正山的话中充满了信心,“我们希望,未来的蚂蝗箐村,能够成为人们向往的家园,一个充满活力、和谐共生的社区。”
我望着罗正山,心中充满了对蚂蝗箐村的敬意。这个村庄的故事,就像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了它在历史长河中的坚韧与美丽,也预示着它未来的希望与梦想。
四
我踏上了蚂蝗箐村的土地,心中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向往。跟随三位村民张兴荣、罗正山和邹丽的脚步,我逐一探访了这个村庄的八个村民小组。每个小组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它们共同编织出了这个村庄丰富多彩的故事。
当我们踏入关山村民小组,这片被群山环抱的宁静土地立刻映入眼帘。这里的三面环山,只有一条狭窄的箐沟蜿蜒穿过,仿佛一道天然的大门,守护着这个被时光遗忘的小村庄。关山,这个名字不仅是对这里地理特征的生动描绘,更是村民们对家园深厚情感的真挚表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张兴荣,这位关山村民小组的村民,他的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向我们娓娓道来这里的历史:“关山村民小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那时我们的祖先就勇敢地踏上了这片土地。他们在这片荒芜的山谷中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一代又一代地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寻村踪》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