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45章 赖石窝名彝语远 坚石山凹蕴古韵(4/8)
除了手艺的传承,张家湾的村民们还非常重视家族文化的传承。村里的祠堂里,挂着祖先的画像,记录着家族的辉煌历史。每年的重要节日,村民们都会聚集在祠堂,举行祭祀,以此表达对祖先的深深敬意,传承家族的精神。
张家湾的传承,不仅仅是对手艺的坚守,更是对家族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个村庄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如何在变迁中坚守着自己的根。
离开张家湾时,我心中充满了感慨。这个位于高山之巅的小村庄,以其独特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家族传承的力量。张家湾的故事,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继续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传奇。
七
油榨房的记忆
在赖石窝村的东南方,沿着一条蜿蜒的山路,行经约7公里的蜿蜒山路,穿越山水画卷,便来到了海拔2300米的油榨房村民小组。这里,群山环绕,云雾缭绕,给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觉。榨油房村民小组的名字,源于过去这里曾有两间繁忙的榨油作坊,它们是村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见证了这个村庄的繁华与变迁。
民国初年,油榨房村民小组的祖先们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耕耘不辍,以油菜、花生等作物为原料,筑起了这些榨油工坊的基石。这些作坊不仅是村民们获取食用油的重要途径,也是村庄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走进油榨房村民小组,感受到了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村民们热情地邀请我进入他们的家中,向我讲述了关于油榨房的难忘记忆。
“那时候,油榨房可是我们村子的骄傲。”一位年长的村民回忆道,“每天清晨,榨油作坊的机器声就会响起,那是我们村子的闹钟,告诉我们新的一天开始了。”
村民们指着村子里一处被岁月侵蚀的古老建筑说:“那就是我们村子的老油榨房,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民国初年。那时候,这里的油榨房是整个地区最大的,吸引了很多人来收购我们的油。”
我走进油榨房,看到了那些古老的榨油设备,它们虽然已经不再使用,但依然保存完好。村民们告诉我,这些设备是他们祖祖辈辈的心血结晶,每一件都承载着他们的记忆和情感。
“记得有一次,我还在上学的时候,放假回来帮忙榨油。”一位中年村民笑着说,“那时候,整个村子的人都来帮忙,场面非常热闹。我们一边工作,一边聊天,那种氛围至今难忘。”
油榨房不仅是榨油的摇篮,它更是村民们交流情感、增进友谊的地方。在这里,村民们共同分享着收获的喜悦,也共同面对着生活的挑战。
“那时候,我们村子的油品质非常好,很多人都会慕名而来。”另一位村民回忆道,“我们的油不仅供应本村,还会被运往周边的村庄和城市。”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科技的进步,油榨房逐渐被现代化的榨油设备所取代。但村民们对那段历史的记忆却永远留存在心中。
“现在,虽然油榨房已经不再繁忙,但每当我想起那些日子,心里总是充满了温馨。”一位老人说,“那轰鸣的机器与欢声笑语,如今已成心中最珍贵的乐章。”
油榨房的记忆,是岁月的痕迹,也是生活的见证。它不仅仅是一个生产场所,更是一个村庄的象征,是村民们共同创造和传承的历史。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油榨房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村民们对传统的尊重与怀念。
八
花椒产业:贫困中的希望之光
赖石窝村,坐落在赖石窝山脉的怀抱中,这里的土地贫瘠,气候恶劣,村民们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却始终难以摆脱贫困的枷锁。然而,赖石窝村的村民们并未因为环境的恶劣而放弃希望,他们深信,哪怕只有一线生机,也能绽放希望的蓝天。
正是在这样的信念支持下,东川区工商局决定将目光投向了赖石窝村,他们看到了这里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以及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于是,一个大胆的计划应运而生:在这里发展花椒产业。
花椒,这种在我国西南地区广受欢迎的调味品,以其独特的香气和药用价值,成为东川区工商局选择的目标。他们决定为赖石窝村村民每亩提供2000元的种植补助,鼓励他们种植花椒,希望通过这一举措,不仅能够美化山头,还能够为村民们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
消息传来,赖石窝村的村民们欢呼雀跃。他们知道,这不仅仅是一笔补贴,更是一份希望,一份改变命运的希望。
“以前,我们只能靠种玉米和土豆为生,收入微薄,生活艰辛。”一位村民激动地说,“现在,有了政府的支持,我们终于有了新的希望。”
在政府的引导下,村民们开始学习花椒的种植技术。他们翻山越岭,将一株株花椒苗栽种在贫瘠的土地上。虽然过程艰辛,但村民们的心中充满了期待。
随着时间的推移,花椒树逐渐长大,山头上的绿色越来越多。花椒的希望犹如种子,破土于贫瘠之地,顽强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你看,这些花椒树已经长得很高了,再过几年,我们就能收获第一批花椒了。”一位村民指着山头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寻村踪》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