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46章 彝语传名岩脚村 牯牛崖下立古村(1/11)
彝语传名岩脚村,牯牛崖下立古村。
新委会立添活力,村名久远韵犹存。
岩脚村的传奇
一
岩脚村的传说
带着对未知的热忱和探索的渴望,我踏上了一段寻觅古村落的旅程。我的目的地是位于铜都街道东北方的岩脚村,一个名字中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
岩脚村,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故事。当我抵达村委会驻地的上田坝时,我立刻被这里的宁静所吸引。上田坝如诗如画,海拔1900米的高处,群山环抱,云雾缭绕,恍若置身仙境。而岩脚村之所以得名,正是因为它坐落在海拔3800米的牯牛山岩脚下。
在这里,我遇到了一群热情的村民,他们向我讲述了关于牯牛山岩的传说。这些传说如同古老的歌谣,在村民们的口中代代相传,成为岩脚村不可磨灭的文化记忆。
传说中,牯牛山岩是一座被神秘面纱笼罩的山峰,它高耸入云,峰顶常年云雾缭绕,仿佛隐藏着无尽的秘密。村民们视之为神圣,认为牯牛山岩见证了历史的沧桑,承载着岁月的印记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很久以前,牯牛山岩曾是村民们崇拜的圣地。每年农历的某个特定日子,村民们会穿上节日的盛装,带着祭品,沿着崎岖的山路攀登至山岩,举行庄严而盛大的祭祀仪式。他们相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求得山神的庇佑,保佑村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随着时间的流逝,虽然祭祀仪式的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村民们对牯牛山岩的敬畏之情依然如故。他们相信,这座山岩是村庄的守护者,是村民们心灵的寄托。
在村民们的讲述中,我还了解到,牯牛山岩的传说,远超一桩简单的民间叙事,它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古代,牯牛山不仅是部落首领的居住地,也见证了部落间的战争与和平,承载了无数英雄豪杰的故事。如今,这座山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宝库,也是历史文化的见证,其壮丽的日出云海和独特的自然生态吸引了众多游客。
如今,岩脚村,虽已褪去古老村落的外衣,但它依然保留着那份古朴和宁静。村民们用自己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新的生活,但他们从未忘记自己的根,从未忘记牯牛山的传说。
我站在上田坝,望着远处的牯牛山岩,心中充满了敬畏。这个传说,这个村庄,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我眼前展开。岩脚村,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激起我对这片土地深沉的敬意与无尽的好奇。在这里,我将开始一段关于历史、文化和生活的探索之旅。
二
历史的足迹
岩脚村的历史,宛如一条盘旋在岁月长河中的玉带,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底蕴。从民国时期属会泽县集义镇,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多次行政区划调整,每一次变迁都伴随着村庄的蜕变与成长,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在民国时期,岩脚村隶属于会泽县集义镇,那时的它还只是一个普通的村落,村民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然而,随着历史的推进,岩脚村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51年,一个新的篇章在岩脚村拉开序幕。这一年,岩脚乡设立,村民们开始拥有了自己的乡级管理组织。在这个新的组织架构下,集体生产活动的篇章或许就此开启。村民们团结一心,共同投入到土地改革和农业生产的实践中,为村庄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6年,岩脚村划归东川矿区属新村区和平乡,这标志着岩脚村开始融入更大的区域发展格局。1958年,岩脚村属东川市,随后在1959年又属和平人民公社,设岩脚大队。这一时期,岩脚村的经济脉络和社会结构随之发展壮大,展现出勃勃生机。
1963年,岩脚村属岩脚人民公社,1964年又属和平人民公社。这一时期,岩脚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着的成就。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庄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4年5月,岩脚村属达贝区,建岩脚乡。这一年,岩脚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88年1月,岩脚村改为村公所,属新村镇。在这一时期,岩脚村大力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宽阔的道路、坚固的桥梁相继建成,村民们的居住环境和公共设施也得到了显着改善,生活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
2000年10月,岩脚村设新村镇岩脚村民委员会,标志着岩脚村在组织架构上的进一步完善。2005年,岩脚村改为铜都镇岩脚村民委员会,2011年又改称铜都街道岩脚村民委员会。这一系列的变化,反映了岩脚村在行政区划上的不断优化,也见证了村庄在历史长河中的稳步前进。
回首往昔,岩脚村的历史画卷波澜壮阔,其中既有风雨兼程的挑战,也有柳暗花明的机遇,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有力。从一个小小的村落,到如今成为铜都街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岩脚村的历史足迹见证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历程。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岩脚村的村民们始终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用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追寻着心中的梦想与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寻村踪》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