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52章 达德彝音绕半坡 张姓乡亲聚一堂(2/9)
,!
三
多民族的和谐家园
达德村,这个位于彝山半坡上的小村庄,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温馨家园。在这里,彝、傈僳、白、回、瑶等五个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编织着彝山上的和谐画卷,谱写出一曲曲民族团结的赞歌。
木刻村民小组,这个坐落在彝山半坡上的小聚落,位于村委会驻地北,海拔1859米。这里地势开阔,四周群山环绕,云雾缭绕,犹如一幅挥洒自如的山水长卷。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气候宜人,是一块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村民们世代在这里辛勤耕作,繁衍生息,共同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家园。
木刻村民小组的名字由来颇具特色。相传,很久以前,这里的村民们为了公平合理地分配水源,决定在一块巨大的木头上刻上分水的标记。这块木头被放置在村中央的公共区域,成为村民们共同遵守的规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块木头成为村民心中的象征,于是,这个村民小组便以“木刻”为名,传承至今。
木刻村民小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年间。那时的达德村,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然而,勤劳智慧的村民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逐渐使村庄繁荣起来。2019年末,木刻村民小组共有74户216人,虽然人口数量不多,但这里的民族构成却十分丰富,涵盖了汉族、壮族、满族等多个民族。其中,彝族仅有1户1人,回族也有1户1人,他们犹如多彩的笔触,为村庄描绘出独一无二的文化图景。
在木刻村民小组,彝族和回族村民与汉族村民和睦相处,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得多民族社区。彝族村民热情好客,擅长歌舞,他们的民间艺术和传统习俗为村庄增添了许多乐趣。回族村民则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凭借自己的勤劳双手与卓越智慧,为村庄的繁荣与发展默默奉献,贡献巨大。
尽管人口稀少,木刻村民小组的村民们却紧密团结,携手并进,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养殖业和旅游业,不断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如今,木刻村民小组已经成为达德村的一个亮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在这里,村民们既关注自身生活质量的提升,又尤为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光大。每年的传统节日,如彝族火把节、回族开斋节等,都会在这里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欢庆节日的喜悦,共同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
木刻村民小组,这个坐落于彝山半坡上的小聚落,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和谐融洽的民族关系而闻名。在这里,村民们用自己的双手,书写着美好的生活篇章,共同创造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租嘎村民小组,这个名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坐落在村委会驻地北的地方,海拔2049米。这里的土地虽然高寒,但凭借着村民们的智慧和勤劳,依然能够孕育出丰富的农作物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彝语中,“租”一词义为土司收租,它反映了这里曾经的历史背景。在古代,彝山地区是土司统治的天下,土司是这片土地的最高统治者。而“嘎”则是指上边的村子,这里的村民生活在土司领地的较高位置,因此得名“租嘎”。这个名字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其地理位置,还深刻地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
租嘎村民小组的历史同样源远流长,它的建村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年间。彼时,租嘎是一个洋溢着勃勃生机的村落,村民们在这片土地上自给自足,安居乐业。清朝末年,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租嘎村也逐渐融入了新的历史潮流。
1973年,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达德人民公社的机关从租嘎村迁至姑海,这一变化使得租嘎村的地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然而,村民们并未因此沮丧,反而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勇敢地迎接新的挑战。租嘎村也因此在1973年被更名为姑海,虽然名字变了,但村民们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并未改变。
到了2019年末,租嘎村(姑海)共有120户397人,这里的民族构成同样丰富多样。其中,彝族占据了2户5人,傈僳族则有1户1人。这种多元的民族融合,为租嘎村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学习,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世界,也为村庄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租嘎村,村民们共同维护着民族团结和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他们积极参与村庄的建设和发展,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每年的传统节日,诸如彝族热情似火的火把节、傈僳族欢腾四溢的泼水节,皆成为村民们欢聚一堂、共襄盛举的美妙时刻。节日期间,村民们身披节日盛装,翩翩起舞,歌声悠扬,尽情展示着各自民族独特的风情与文化瑰宝。
租嘎村(姑海)的村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民族团结的力量。他们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取得了显着的成绩,更在精神文化层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个多民族聚居的村庄里,每一个民族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每一个村民都感受到了家的温暖。租嘎村(姑海)的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寻村踪》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