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424章 府兵制(1/2)
“奴籍的人员分到的土地,头三年属于其主,之后将会属于他们自己,不过这并不能解决他们奴籍的问题。?齐[&盛>小<说2,网{·+ o追?÷最·[}新μ章?¤?节?£[”诸葛亮强调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也就是奴籍的人分的土地的归属权,因为奴籍的人基本上所有的东西都属于他们的主人,包括生命,打死奴籍的人,只需要赔偿主人即可,而主人打死自己的奴或者婢,只需要找到世家豪族里的规矩就行,甚至不需要法律的支持。这个时代,一旦入了奴籍的人是没有资格谈论自己的生死的。
“我不是要解决奴籍身份的问题,我只想让那些世家豪族们把隐藏起来的人口给登记出来,他们不把奴籍的人当人,我们们不能这么做,不是吗?”诸葛亮看出了袁熙在解决奴籍人员的事务上明显有暧昧态度,但是作为奴籍这个制度的受益者,诸葛亮也不能说什么直接废除奴籍人员的话,因此,袁熙在了解详细之后,也只能这么说。
“也就是说,等于跟均田头三年一样,也是暂无所属权,只不过每年交税的量逐年递减,按照四成、三成、二成、一成的方式,逐步跟‘十税一’的政策接轨。”诸葛亮说的是,屯田转均田的过程,因为袁熙一直是严格按照十税一的方式收税,均田自然也得按照这个来,但是其他各州的屯田制还在继续,一下子在司隶这边的四个郡府搞出来,周围的州府会认为袁熙是一时兴起的,因此,袁熙决定通过一点点改变分成来将屯田制改为均田制。\n\i,y/u_e?d`u`.?c′o¨m`当然,也是因为袁熙这边的税收吃紧,后续可能还有不少仗要打,袁熙暂时没法直接让管辖范围内的百姓进入“轻徭薄赋”的状态。
“是的,定一个底税政策吧!曹家的每亩四升有点高了,我们就按每亩三升,用小斗。灾年另算,着为永例!”袁熙之前没有像曹操那样定个底税政策,导致初期对粮食收成不太熟悉的一些新人税官被底下的官员蒙蔽,收上来的粮税偏少,后来到了河南这边,袁熙才知道曹操的屯田一直都是有底税的,保证了粮食的基础来源。这次的底税不是光针对均田制的,屯田制那边也是一样,而且是按照“一成三升”的底税政策,也就是说民屯那边的四成是要十二升的。
“喏!”诸葛亮基本上需要确定的部分谈完了,之后就是八月一日的均田令试行方案的发布。
而府兵制的讨论可以说让袁熙都有点头疼,因为司马懿其实不支持这么做,因为他自己就是世家部曲类型的征兵制拥护者,司马家就自己保留着一些部曲,大概有个几百人,这在汉末的世家大族中十分常见。!我\?[的¥书_城ˉ~ ±更aeˉ新?%¢最¤快′简单的说,旧的征兵制就是少量纯粹的职业军人和募兵制的相结合,这是战国时期吴起创造“魏武卒”之后才流行起来的。正常情况下,这两类军人都是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就像袁熙身边的近卫营,基本上不参与屯田的,其他将军的亲卫队也是一样;剩下的部队都是要参与军屯,如果都不参与军屯,那袁熙和曹操都没有粮草来源了。
要知道纯粹的军人待遇都非常高,像袁熙的近卫营部队就一直是双倍粮饷,而且逢年过节以及庆功的时候都是有额外奖励的,他们的家人,袁熙也给与特殊照顾的,否则他们怎么像疯子一样在战场上护着袁熙的性命。而每次募集来的人,不但战时要支撑支撑他们的粮草、兵器、马匹等,即便是战事停止了,还要继续支撑他们的粮草。
“我不是说要废除‘部曲’,只是把征兵制修正一下,这么大的军费我们实在支撑不起来。你要知道,十万大军之前还没什么,一旦超过十万大军,那花销真的不是我们现在这个收入能扛得住的。”不错,袁熙搞“府兵制”的用意就是为了节省军费,其实如果能扩大军屯,也能搞定军费,但是这样会让普通百姓受损,反而有害无利。因此,回归过去“兵农合一”征兵制度的府兵制,反而能跟均田制结合起来,起到节省军费的作用。
“但是,这样会不会让那些将军们权力扩大,他们掌控着将军府,而且地方的校尉营、司马部和军侯曲又独立归他们管辖,一旦出现问题,可就是万劫不复。”司马懿所说的将军府,就是这次府兵制的关键,袁熙暂时根据自己这次安排的“前后左右”、征“东南西北”等八个将军为基础,建设了八个将军府,府衙所在地就是这八人的暂时驻地,主要负责管理天下所有兵马,所有的士兵都直属于八个将军府,不管谁当将军,而这些将军府要出征必须有袁熙这个大将军同意,兵马司审核通过。而校尉营在每个州设一个,司马部在每个郡、府或者国设一个,至于军侯曲则是每个县设一个,专门负责召集这些府兵。
之所以说是召集,是因为府兵们平时就会有军籍,平时回归家庭,参与农事生产等,只有战时才参加战争,而且平时农闲的时候各校尉营、司马部、军侯曲都会召集府兵们训练,这就是所谓的兵农合一。这样,没有战争的时侯,袁熙不用提供粮草。更为关键的是,这些被定义为府兵的家伙参战所需的兵器、马匹等费用都要他们自行配备,至于甲胄则是由各将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袁燕》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