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6章 杨嗣昌 | 大明最后一位战略家(1/5)
他是一位满怀壮志的谋略家,在明末风云变幻之际,以“攘外必先安内”之策,试图力挽狂澜,稳定大明动荡的局势。他也是一位果敢坚毅的实干家,制定“四正六隅、十面张网” 战略,调兵遣将,意图一举剿灭农民起义,重振王朝威严。他勇于担当,面对财政困境,积极筹措增兵增饷,哪怕背负骂名,也一心为朝廷解困。他命运悲剧,虽竭尽全力,却仍难敌局势崩坏,襄阳、洛阳的失守,成为他心头无法承受之重,最终在忧惧交加中,抱憾离世,空留一声叹息。
他就是毁誉参半、忠奸难辨的大明最后一位战略家——杨嗣昌。
杨嗣昌,字子微,一字文弱,自号肥翁、肥居士,晚年号苦庵,湖广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诗人、谋略家、军事家。
公元1588年,明万历十六年。杨嗣昌出生于湖广武陵的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祖父杨时芳虽热衷科举,却一生未中,只获得过副榜的成绩。不过,他饱读诗书,对孙儿杨嗣昌的教育十分重视,亲自教导他读书识字。杨嗣昌的父亲杨鹤,官至兵部右侍郎、三边总督。杨鹤为官清廉,正直敢言,在当地颇有名望。在祖父和父亲的悉心教导下,杨嗣昌自幼潜心读书,埋头科举。
公元1606年,明万历三十四年。年仅十九岁的杨嗣昌考中了举人,这让杨嗣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四年后,杨嗣昌在殿试中以三甲第一百九十六名获赐同进士出身,开启了从政生涯。
杨嗣昌步入仕途后,历任杭州府学教授、南京国子监博士、户部福建司主事、户部江西司员外郎等官职。
公元1620年,明泰昌元年。杨嗣昌被擢升为户部郎中,不久,迁任南京户部新饷司郎中。杨嗣昌刚上任,就替登莱巡抚袁可立向皇帝请饷。此时,大太监魏忠贤渐有擅权之势,与朝中东林党人矛盾日益尖锐,杨嗣昌为躲避政斗漩涡,遂称病挂冠,隐居家乡。《明史· 杨嗣昌传》记载:“改除杭州府教授。迁南京国子监博士,累进户部郎中。天启初,引疾归。”
几年后,杨嗣昌的父亲杨鹤也被魏忠贤罢官,返乡与杨嗣昌一起隐居,过着优游林下的生活。当时,后金侵犯明朝,辽东告急,军需吃紧,杨嗣昌留心边事,将他在户部参与财政管理的经历编为《地官集》二十卷。
公元1627年,明天启七年。信王朱由检即位,是为崇祯帝。崇祯帝即位后,迅速行动,一举铲除了权势滔天的魏忠贤。崇祯帝还未登基时,就看过杨嗣昌的《地官集》等书,赞叹杨嗣昌的才能。扳倒魏忠贤后,杨鹤、杨嗣昌父子先后被起用。杨嗣昌分巡河南汝州道,翌年冬调任霸州兵备道。
公元1631年,明崇祯四年。杨嗣昌迁整饬山海关内监军兵备道。 这年,杨嗣昌的父亲杨鹤因为总督陕西三边军务任上招抚农民军首领神一魁失败,被下狱论死,杨嗣昌闻讯后三次上疏请求辞职,以代父罪。结果崇祯帝免了杨鹤的死罪,改戍江西袁州,但没有让杨嗣昌辞职,还多次温言抚慰,激励他尽职任事。
公元1632年,明崇祯五年。杨嗣昌迎来了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他被任命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兼巡抚永平(今河北卢龙)和山海关一带的地方事务。这一任命,让杨嗣昌从一个普通的官员,一跃成为了肩负边防重任的封疆大吏。
山海关,作为明朝北方边防的重要关隘,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不仅是抵御后金入侵的前沿阵地,也是连接内地与辽东的交通要道。然而,长期的战争使得山海关地区的局势异常复杂,军队士气低落,百姓生活困苦。
杨嗣昌到任后,开始着手整顿军队。他制定了严格的军纪,也注重激励士兵的士气,提高他们的待遇和福利。在他的努力下,军队的纪律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士兵的士气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除了整顿军队,杨嗣昌还积极参与边防事务的决策和处理。他密切关注后金的动态,及时向上级报告边境的情况,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防御措施。他主张加强山海关的防御工事,增加兵力,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他还建议在边境地区开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问题。他的这些建议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和采纳,为加强明朝的边防做出了重要贡献。
公元1634年,明崇祯七年。由于杨嗣昌的出色表现,他被晋升为兵部右侍郎兼宣、大、山西三镇总督。
宣府、大同和山西地区,是明朝北方边防的重要防线,这里地势险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但长期的战争使得这里的军事设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军队的战斗力也有所下降。在总督任上,杨嗣昌尽职尽责,努力整顿军务,加强边防建设。他先后六次上疏陈述边事,并主张开矿招工以瓦解乱党,多所规划,给崇祯帝的印象是异才可用,得到了崇祯帝的认可和采纳。第二年,杨嗣昌的父亲杨鹤死于戍所袁州,杨嗣昌回家丁忧,一年后又遭继母丁氏之丧。这时,关外满清入塞大掠,兵部尚书张凤翼畏罪自杀,崇祯帝决定起复杨嗣昌。
公元1636年,明崇祯九年。崇祯帝命杨嗣昌接任兵部尚书。杨嗣昌三疏请辞,崇祯帝不许。次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历史的参谋》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