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1章 高贵乡公(2/3)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正元二年(255 年)初,镇东将军毋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假称皇太后懿旨,在淮南起事,发兵勤王,讨伐司马师。司马师安排其弟司马昭兼任中领军,留守洛阳,自己亲率大军东征。司马师镇压了兵变,毋丘俭被杀,文钦逃亡吴国。在班师回京途中,司马师因眼疾病危,司马昭到许昌探望,被司马师委任为卫将军,总统诸军。
司马师在许昌病逝后,曹髦意图乘机谋取兵权,给代理尚书仆射、随军东征的傅嘏下诏,说东南刚刚平定,应暂且让卫将军司马昭镇守许昌,令傅嘏率各路大军回朝。但傅嘏是司马氏一派,司马昭接受了他与中书侍郎钟会的计策,亲自率大军回到洛水南岸驻扎。曹髦无奈,不得不加封司马昭为大将军,并总领尚书事务。
面对这一局面,曹髦内心充满了愤懑和无奈。他常常在宫中独自徘徊,望着宫殿的屋檐,心中思索着如何摆脱司马氏的控制。有一次,曹髦在书房中与一位亲信大臣交谈,他握紧拳头,坚定地说:“朕绝不甘心做一个傀儡皇帝,总有一天,朕要重振曹魏的威严。”大臣听后,心中既敬佩又担忧,深知这一道路充满了艰难险阻。
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曹髦难以入眠,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天上的明月,他想起了曹魏先祖们的辉煌,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他暗自下定决心,哪怕前路艰难,也要为了恢复曹魏的尊严和权力而努力。
东堂讲宴 太学论经
正元三年即甘露元年(256 年)二月,曹髦在太极东堂,与侍中荀顗、尚书崔赞、黄门侍郎钟会等一起讲习《礼典》。他们谈起历代帝王功德,最后话题落到夏代中兴之君姒少康与汉代开国之君刘邦哪个更优秀上。荀顗等人认为刘邦顺天应人,白手起家,亡暴秦灭项羽,开创了大汉基业,少康则仰仗大禹留下的恩泽,在外力的援助下才得以复国,若考核功绩,刘邦更胜一筹。
但曹髦却有不同看法,他认为自古以来的帝王各有优劣短长,不一定创业之君皆优、继任者皆劣。刘邦是在秦朝即将土崩瓦解之际,倚仗权术和武力成就的功业,其一举一动,大多违反了圣贤的法度。而少康则是国破家亡之后出生的遗腹子,他四处逃难才保全自己,又以极大的仁德获得遗老遗少的帮助,最终复国,实现了中兴伟业。曹髦此举是想利用与大臣们探讨经义的机会,表达自己中兴曹魏的志向。
甘露元年(256 年)四月,曹髦来到太学,与经学博士淳于俊、庾峻、马照等探讨《易经》《尚书》和《礼记》。论经以曹髦发问,博士们回答的方式进行,曹髦所提问题有一定深度,且在探讨中基本掌握了主动权,不断追问使得有些问题让博士们无法直接回答。这既反映出曹髦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显露出他十足的“帝王意气”。
在太学的论经会上,曹髦目光炯炯,言辞犀利。他对经典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让在场的博士们感到惊讶。他说道:“经典之学,乃治国安邦之道,朕当深究,以图复兴大业。”他的话语充满了激情和决心,让在场的学子们深受鼓舞。
然而,这场论经会并没有改变曹魏政权的困境,曹髦的雄心壮志依然受到司马氏的重重压制。
有一天,曹髦在宫中与几位大臣商议国事,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想法,希望能够增强曹魏的实力。但大臣们却面面相觑,不敢轻易表态,因为他们深知司马氏的势力强大,任何违背其意愿的举动都可能带来灾难。曹髦看着大臣们的反应,心中充满了失望和无奈。
反抗无果 血溅南阙
甘露二年(257 年)五月,司马昭为防止镇东大将军诸葛诞在淮南拥兵自重,提拔他为司空,召他入朝做官。诸葛诞疑惧被夺兵权,遂杀扬州刺史乐綝,起兵造反,声讨司马昭,并将儿子诸葛靓送到东吴作为质子请求救援。东吴派文钦等率兵赶来支援。司马昭为解除后顾之忧,以天子要“振奋士气,耀武扬威”为名,挟持曹髦和郭太后随同他“御驾亲征”,围困叛军于寿春城。甘露三年(258 年)正月,诸葛诞与文钦发生内讧,诸葛诞手刃文钦,文钦之子文鸳跳下城墙,叛投司马昭。二月,司马昭攻陷寿春城,斩杀诸葛诞,夷其三族。
平定诸葛诞之乱后,司马昭权倾朝野。甘露三年(258 年)五月,曹髦下诏任命司马昭为相国,封为晋公,赐八郡作食邑,加授九锡,下诏九次,司马昭都没有接受,后改为增加司马昭封邑一万户,食三县租税,儿子中没有爵位的都封为列侯。甘露四年(259 年)春,顿丘等地报告在井中看到了青龙、黄龙,曹髦却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它“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一直屈居在井里,不是什么好兆头,并作《潜龙诗》一首影射司马昭,司马昭看到后非常不满,加强了对曹髦的防范和控制。
随着司马昭权力的不断膨胀,曹髦的处境愈发艰难。他身边的亲信大臣纷纷被司马昭打压,朝廷中敢于为他说话的人越来越少。曹髦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无助,但他的内心依然燃烧着反抗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诸天之尘埃》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