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七十三章 赞府(3/4)
好书推荐:
,明朝对《永乐大典》的态度是束之高阁,放在宫中落灰、失火。
并没有利用《永乐大典》中的科技部分。科技部分处于被封禁的状态,无人研究,也无人关心。 最后明朝君臣自己,也不知科技部分是什么内容。 朱寅站在原地驻足看了一会儿,两个犯人又从狱神庙中被押解出来。 他们浑身没有一块好肉,腿也断了,完全是被人架着。 两双麻木的眼神看了众人一眼,十分瘆人。 那皂隶道:“说是斩立决,县尊老爷还需最后定谳,犯人还要带到三法司走个过场。” “都察院的海大老爷,如今又抱病去了江浦,几日之内都回不来,这个过场还要走好几天,起码要等到海大老爷回来,才能斩立决。” 海瑞去江浦了,几天都回不来?朱寅不禁一愣。 那要找到海瑞,还要等好几天啊。 朱寅点点头,“谢过牌翁解惑了,小子受教。” 自汉朝以来,都以秋气肃杀合乎天道,定秋后处决犯人。 赏以春夏,罚以秋冬。 大明律,斩刑分为斩监候和斩立决。大多数斩刑都是斩监候。 斩监候很严谨,要经过秋审、朝审、朱勾、复刑复奏等程序。 而且,在来年秋分之后、立春之前处决。 是为秋决。 所谓的秋后问斩,就是斩监候了。斩监候还有一点希望能活下来。 斩立决就不同了。 斩立决虽然也有程序要走,但程序简单的多,往往不会等到秋分之后,快则数日,慢则数月就人头落地。 朱寅跟着众人出了县衙大门,却见附近围了很多人群,都是看犯人的。 两个犯人即将被带上囚车时,忽然神色有点激动,大声说了两句话。 朱寅和宁采薇听到这两句话,都是神色一怔。 怎么有点像是西班牙语?但朱寅听不懂西班牙语。 可是他的目光已经在人群中搜索,这是特工的本能。 宁采薇懂西班牙语,她小声对朱寅说道: “这两人刚才喊得的是西班牙语,和后世西语有点不同,我不太肯定语义,意思可能是……” 朱寅一边听宁采薇翻译,一边观察周围的人群,很快就发现有个男子对这两句西班牙语有反应。 那人可能听的懂。 不懂的人群,当然以为是疯言疯语。 朱寅在留意这个人之后,发现他的眼神和两个犯人好像有交流。 接着,这个人很快就进入对面的一家瓷器店。他的衣着打扮,和瓷器店的人一样。 似乎是瓷器店的店主。 那人进入瓷器店不久,店就打烊关门,他就再也没有出来过。 朱寅收回目光,结合宁采薇刚才的话,心中有了一些眉目。 他回头看向县衙,却见不知何时,庄县丞正站在县衙门口,目光有点幽邃,不知道在想什么。 周围的皂隶,都是神色恭敬的站在一边。 “嗯?”他的目光扫到朱寅,“稚儿还没有走?” 朱寅迎着他探究的目光,稍作犹豫,就蹀躞着步子上前。 叉手小声道:“回赞府老爷,孩儿刚才发现一件事,可能是个线索,或许对这案子有点用。” 海瑞未必能治好,沈一贯未必愿意收他为徒。 县官不如现管。要想在人生地不熟的江宁县站稳脚跟,打开局面,官场上就要有掌握实权的靠山撑腰。 靠山,很多时候是自己争取到的。 这个出身江南大族的庄县丞,就很合适。 庄县丞有点惊愕了,“你?你找到线索了?” 朱寅垂着眼帘,“孩儿不知道,也许知道一点。” 庄县丞似笑非笑的看着朱寅,点头道:“你随老夫进来。” “是。”朱寅亦步亦趋的跟着进去。 朱寅终于又回到县衙公堂之前。 庄廷谏没有直接问线索的事,而是问道: “朱寅啊,你几岁了?可有读书?” 朱寅回答:“回赞府老爷,孩儿九岁。三岁开蒙识字,已经读书六年。” “哦?”庄廷谏点点头,“难怪清气灵动,年幼老成,原来已经开蒙六年,可谓早慧。” 一般孩子五岁开蒙。三岁就能开蒙,那必然聪明。 他膝下六女而无一男,见朱寅粉妆玉琢、聪明早慧,不禁有点羡慕,笑指身后的县衙公堂,考较道: “稚子既云三岁开蒙,习书六载,想必读过《千家诗》,那便以这公堂为题,咏一首五言如何啊?” 他这种考较,其实就是看看朱寅的成色,是不是真的早慧聪敏。 然后,再决定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朱寅,以及朱寅提供的线索。 “是。”朱寅叉手,“长者考较,万不敢辞。且容孩儿思索片刻。” “哈哈。”多女无子的右丞笑了,“给你半刻钟。看看你是否有神童之姿。” 朱寅根本没有用半刻钟,就开口吟道: 悬鱼对獬豸, 坐北朝南开。 高堂悬明镜, 清风过月台。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晚明:陛下何故造反?》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