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八十章 安家(2/2)
好书推荐:
p> 妙笔愁清奇。
大真如一梦, 醒来已别离。 宁采薇距离朱寅最近,只有她听到了朱寅的感慨,也听懂了感慨中的悲凉。 “是不是到了?”宁采薇遥指山脚下的一座大宅院。 这大宅院占地两亩,朱门高墙,花木扶疏,一条溪水穿墙而入。 在周围的农家小院中,鹤立鸡群一般,对比十分醒目。 一看就是乡间豪绅大户的宅子。和其他农家一比,就像豪华别墅之于土坯平房。 大门口有一对石狮子,门楣高大,匾额上是四个字:青桥别院。 没错,这还不是周家的祖宅,只是周家的乡下别院而已。 却已经是一座大宅院,就这么空着。可见周家的豪富。 宅院门前坐着一个扶杖老人,年过六旬,满头银发。他看到朱寅等人走过来,立刻停止捉虱子的动作。 “小子朱寅,见过长者,此厢有礼了。” 朱寅主动上前见礼。 华夏以礼治国,必须尊老敬老,见老者而不行礼,便是无礼狂悖之举。 老者昏花的眼睛打量朱寅一眼,抚须微笑道:“原来是个稚子。你要租住周家别苑?” 朱寅道:“是。还请长者开门,我们进去看看。” 老者笑道:“老夫乃此间里老,为周家看管别院,你们来了,今后就不需老朽看门了。” 他站起来,颤巍巍的打开院门。 朱寅看着老人的背影,不禁有些感慨。 里老都需要给科举官员的别墅看门了? 果然,如今乡村完全是科举乡绅说了算。 曾经掌握乡村话语权的里老,已经成为附庸。 元有社长,明有里老。 明太祖称帝之后,不惜动用铁血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打击大地主、大商人,只保留了中小地主。 历史上第一次,大地主、大商人受到国家层面的系统性清除。他们的土地和资源被分给小农,收为国有。 为了镇压豪强地主,明太祖下诏各地百姓,告发豪强劣迹,以此治罪抄没。 同时屡兴大案,故意牵连豪强,很多地方的豪强在国初大案中,灰飞烟灭。 洪武三十年,户部统计上奏,全国民户,九成以上是小农。 宋元以来的大豪强、大商人,几乎被清除一空,寥寥无几。 中国历史上贫富差距最小、也最原子化的社会,终于在明初出现了。 虽然只维持了几十年,可毕竟是史无前例。 这些中小地主担任了里长之职,取代元朝的豪强大地主。里长、里老共同管理乡村。 可是随着科举阶层的崛起,基层权力从里长、里老手转移到了乡绅手里。 这有什么区别? 区别很大。 里长、里老虽然不是朝廷官吏,却是在行使朝廷赋予的职权,属于朝廷管理基层的触手。 里长、里老掌握基层治理权,就等于是皇权下乡,控制了基层。 可是如今里长、里老被边缘化,乡中大事都是有科举功名的士绅说了算。 士绅仗着政治、经济特权,把持了基层治权,操弄乡约制度,作威作福,犹如乡中土皇帝。 如此一来,又崛起了一批大地主大官僚,彻底架空了朝廷在基层的权力。 这就是为何晚明有近两亿人口,可户部黄册一直是六千万,和明初人口数量一样的原因。 大量人口田地,都在大地主大官僚手中。无论是赋税还是劳役,朝廷能动的始终是黄册上的数量。 里老打开门之后,朱寅等人进去一看,见是一所五间三进的宅子,里面亭台楼阁,景色优美,还有一个半亩大的花园。 房龄也就是十几年,还没有被白蚁祸害。 房舍厅堂,也都雕梁画栋,完好无损。 还有马房,犬舍,鸡棚,水井,花池。 厢房也有十几间。天井也比较大,并不压抑。 整个宅院,住上数十人绰绰有余。 朱寅和宁采薇一看就相中了。 十分满意。 只看了一会儿,朱寅就谢过看门的里老,直接离开,回城里签约。 上午辰时初刻,朱寅等人又到了城中牙行,交了三百六十两白银,正式签订了租赁契约。 从此,那青桥里的周家别苑,就归朱寅居住了。 出门的时候,宁采薇小脸红扑扑的,目中满是小星星,低声对朱寅说道: “小老虎,我们终于有房子住了。” “能安稳下来,不用飘泊了。” “接下来就是…采购!” 朱寅小声道:“其他东西你去买。瓷器我带人去买。” 宁采薇明白了,“你要探探那个瓷器店老板?你千万小心,他是西人收买的间谍。” “你放心吧。”朱寅冷笑,“我就是个买瓷器的客人,正常买瓷器而已。再说,还有兰察陪我去。” 宁采薇点头,“好,那我们一个时辰后,在花市大街汇合!” ps:晚上一章九点。9月1号上架,决定本书生死。蟹蟹!不想错过《晚明:陛下何故造反?》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