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分卷阅读121(1/1)
其护葬,十一月二十五日葬于河南县龙门乡宫南里。
虽然表面上宋家还是花团锦簇的样子,但深知皇帝性格的寇准明白,现下的宋家如烈火烹油,好景不长了。
只是不知现下宋家人是否知道自己的处境,寇准张了张口,最终还是将话咽回了肚子里。
罢了,以后自己多护着一些吧。
他正色道:“多谢宋公子出手相助,不然寇某与女儿怕是难逃一死。”
宋元方摆摆手:“我可只救了寇大人,寇姑娘是您自己救下的,宋某哪敢居功,只是寇姑娘莫要记恨才好。”
寇凤蝶自打他进屋起,就闭口不言缩在一旁,这会儿见他提起自己,才磕磕巴巴的回话。
“多、多谢大、大人的救命之恩。”
只看那不敢抬头的模样,就知道她是真的怕极了这人。
寇准在回京途中遇险,沈知白全然不知,她在外出视察水稻苗情况后去了书院,查看情况。
是的清丰县里除了县学之外,新增了一个清风书院,专收年龄在十五之下的孩子。
书院建在乡绅捐出的院子上,本来就有房屋,只消稍微做个隔断,男女分开教学就行。
这里也不仅只教经义文章,更多的是叫人能识文断字,会算账,知刑典——重在启民智。
因为男女不限,加上有个女知县在,所以家中有幼童的,不论男女大都愿意将孩子送来。
当然这并不包含县里的高门大户,他们有自己的族学、家学,自不必和平民们混在一处。
春耕在众人的配合之下,完成的十分出色。
只是沈知白没曾想自己爹聘来的人手,在断案上帮了大忙,那位‘不善言辞’的却有一副玲珑心,能在极短的时间里帮忙理清案件。
她只用复查一遍,确定没有问题,就能依律判案,反正清丰县一向民风淳朴,也没什么大案子。
在治安上面省了不少心,沈知白省出时间,准备编撰一本字典,目前存世的《说文解字》是由东汉许慎所编纂,使用起来颇为不便。
可忙了一段时间,却发现这项工作对于个人来说实在是过于庞大了些。
考虑科举应试的需求和识字方便,沈知白干脆上书皇帝,提出可以擢翰林院众人编撰一本‘字典’。
想着有的没的,很快就到了清风书院。
孩子们郎朗的读书声伴着春风,传出去很远。
沈知白刚靠近,就发现廊下站着一位衣着光鲜的二十多岁男子,正带着婢女偷听孩子们上课。
以为是哪家学生的亲戚,于是她悄悄靠了过去。
“你说京中文人,人人抨击沈知白,她怎么还敢开这种书院?传出去又得被骂上良久吧?”
“估计是怕这些女子跳出后宅,见了更广阔的天地后就不在愿意居于人下?”
赵恒点点头,觉得自家婢女说的很有道理:“你什么时候这么一针见血了?”
一转头却看见婢女被人捂住口鼻,很是惊恐的样子。
赵恒警惕起来,却在看见来人后松了口气,用眼神示意婢女别声张,然后施施然的出了门。
他是见过这个人的,在皇宫里。
赵恒自打出生,他爹就是王爷,自小没受什么委屈,九岁后父亲成了皇帝之后,就更加尊贵。
他的父亲是皇帝,日理万机,哥哥是未来的储君,成日里也忙,没人搭理他,赵恒一个人悄无声息的过了十年。
直到有了王妃,他才真的有人相伴,所以对自家王妃十分推崇的沈知白,他是知道一二的。
“沈大人。”
沈知白将他打量一番:“这位公子是京城人士?怕不是来看孩子的吧?”
“...在下只是听闻沈大人大名良久,此次前往大名县,途经这里过来看看,若有打搅,还望见谅。”
其实这次算奉旨前往,临行前皇帝想着两地距离较近,差他过来看看。
看看这大宋第一女知县将清丰县治理得如何了。
第63章 没有知县也能断案
“这么说来, 公子是来游玩的?”
“算是吧,”赵恒摸摸鼻子,坦然一笑:“我妻亡故前想回老家看看, 反正闲着没事,索性出来走走。”
沈知白看他有些伤怀, 宽慰道:“令夫人怕是不想你太过伤心, 日子还得继续,何不带着她的那一份一起活下去?
人都有一死,或早或晚罢了, 立足当下吧, 莫辜负这春日。”
“没想到沈大人小小年纪,有如此心胸。”赵恒眼里涌起欣赏之色,果然如王妃所说,这是个极通透的姑娘。
“不敢当, 沈某有事在身,告辞了。”沈知白喊上侍从:“白露我们走。”
赵恒看着沈知白进了书院, 一拍脑袋:“怎么忘了问, 这些小孩念得什么书, 还挺有意思的。”
婢女想了想:“要不咱们在城
不想错过《北宋名臣奋斗史》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