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分卷阅读191(1/1)
宋朝中的眼线处,得到了一个惊天的消息。
——宋朝皇帝赵恒疑似病重,身体每况愈下。
“都说说吧,这事儿怎么看。”辽国朝堂之上,众人安静异常,只听着那汉臣滔滔不绝的分析利弊。
“太后,宋朝皇帝得位不正,天不假年,估计是没几年好活了,眼下太子未立,皇子们必定争的头破血流,他们忙着内斗,无暇分心。”
“西边党项一族也并未被清剿干净,是不是滋扰边境。”
“太后,臣以为此时不用兵,更待何时!”
这番话同时汉人的韩德让十分认可:“太后,李大人言之有理,此时确是天赐良机,可以一试。”
辽国朝廷之中一向有南北之争,北院为辽国贵族和各部首脑。而南院专用来放置汉臣。
只有韩德让是个例外,他以汉人身份,任北府宰相兼领枢密使、南院枢密使。
李殊对这位年过半百的传奇大臣早有耳闻,只是位卑言轻不曾有过交集,眼看对方的判断与自己一致,也支持开战,暗自松了口气。
韩德让身居高位,知道太后在忌惮什么。
“求和一事大约真是转移视线,太后不必将希望放在这上面,若有心讲和,他们早该奉上正式文书,而不是回去之后悄无声息。”
作为太后,在兵权尚未完全掌握、儿子还没长成的时候,当然想要和和气气,最好是签下国书,彼此相安无事的过上几年才好。
等儿子长大,政权稳固在征伐彼国不迟。
北院的部族们一直想要打仗,这些年干旱歉收,牛羊马匹大幅死亡,只有打仗、打胜仗,才能将这些损失找补回来。
毕竟宋朝土地肥沃,要什么没有?
南下打草谷才是他们的一贯作风。
一番商讨之后,南北二院一致支持出兵。
“那便战吧。”
第99章 一套新的宰相班底
汴京, 至道元年四月的最后一日,前任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最后一任妻子‘开宝皇后’宋氏于东宫病逝,时年四十四。
当今圣上不为皇嫂成服, 禁止大臣临丧,丧仪更是草率, 连棺椁都没有与太祖合葬。
神主牌位也没入太庙享后世香火!
曾经的一国之母落得如此下场, 群臣竟不敢多言。
只因前车之鉴就在眼前,王翰林只因说了句应当遵循旧礼下葬的公道话,触怒龙颜, 被贬到滁州。
——被伤病折磨的皇帝, 因着丹药的缘故,脾气是越发古怪、易怒了。
京城之中真正悲伤的,恐怕只有寇家的娘子宋箬,大姐姐贵为皇后, 好日子没过两天,年纪轻轻却病弱而死, 这怎能让人释怀?
好在宋家的根基在洛阳不在开封, 暂时没有被清算迁怒的风险。
紧接着, 现任宰相吕蒙正罢相致仕归乡之后,在宰相的任命人选上, 皇帝放弃了年轻的寇准,选择了六十岁行事更为稳重的吕端。
五月, 吕端被任命为宰相, 出任户部侍郎、同平章事。
这位六十岁的宰相为官四十余载政治才能卓越,对他人的弹劾不辩解、不记恨, 为官清廉大度,从未有贪污受贿之事, 是个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人。
同时为了制衡宰相,避免其一家独大,让时任参知政事的寇准与宰相吕端‘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隔日轮流执掌相府大计,平起平坐。
这一系列动作很明显,迟暮的君王,在为儿子铺路,想要尽量平稳的完成政权交接。
五月中旬,辽国决定以小股势力扣边试探,任命在雍熙北伐中俘虏杨业,杨老将军的大将韩德威为招讨使,带领一众将领,亲率一万五千军中精锐骑兵,在距离宋国最近的振武县集结。
韩德威是北院宰相韩德让的亲弟弟,也是汉人出身,全仰仗着萧太后一手提拔才走到今日。
他既不是部族的人没有兵权,又会带兵打仗,算是眼下最好的人选。
这一支队伍由各部落交出的兵力组合而成,只听萧太后调遣,是精锐中的精锐。
——政权不稳,萧太后并不放心让部族领兵出征,不得已交出了自己手里,除了拱卫上京之外的所有骑兵。
好在耶律休哥虽伤病缠身,但好歹也能震慑群臣,短时间内不至于出岔子。
另一队人马则由李殊作为使臣,早已在定下作战时,便从上京出发前往西夏。
——————
五月,西夏的天气十分凉爽,李殊穿着全套使臣服饰,早已热得不行,他已经等了一个时辰有余。
汗水顺着鼻尖滴落。李殊却面不改色的站在原地继续等,身后是一同前往的辽国使臣们。
“进来!”帐篷里响起人声,守卫只领了为首的李殊进入营帐。
摊在榻上的人明显刚刚睡醒,这位正是李殊此行的目的之一,罗朗威族十六
不想错过《北宋名臣奋斗史》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