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46章 欧阳修退休,司马光外任(2/3)
子中表达出了的意思是,宁肯遇到敌人,都比遇到韩玉汝(韩缜)要强!
上文我们提到过,文同赴江陵任前,苏轼与文同一起去拜访了净因院的道臻长老。
文同应道臻长老之请,为净因院画过竹子两杆与一株枯木,后来苏轼还应邀为道臻长老做了一篇真赞(对人物画像的赞语)。
“赞”这种文体里面,除了吹捧之词,也没有什么值得玩赏的干货。
但是,这篇《净因净照臻老真赞》字里行间有一处有趣的地方,那就是,里面有一句“是故东坡,即此为实”。
其大意是:因此上,我东坡居士,就把你(道臻)看成了真实。依据目前苏轼研究方面的权威专家们推断,苏轼写这篇赞的时候,就是在文同赴陵州任后不久的熙宁年间。
我们注意到,苏轼在这里就开始自称“东坡”,而我们此前的常识是:
苏轼从元丰五年(1082)才开始自号“东坡居士”的?。
当时,他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在黄州城东的坡地上开垦种植,这片坡地后来被称为“东坡”。
他在黄州期间,不仅在文学和书法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还创作了着名的《东坡八首》组诗,表达了他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
苏轼的“东坡居士”称号不仅源于他开垦的这片坡地,更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世事的感悟。他在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如《卜算子》、《定风波》、《临江仙》等,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至今仍被世人所称颂。?
此外,他在黄州还创作了着名的“赤壁三咏”:《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因此,“东坡居士”的由来,与苏轼在元丰三年(1080)的贬谪经历密切相关。
这次贬谪是作为犯官被流放,他生活困顿,没有官舍可住,最初在城南的定慧院安身,后在黄州太守徐大受的关照之下,住进了临皋亭。
临皋亭临水而建,是一个废弃的驿站,条件极其简陋。
由于经济困难,苏轼难以养家糊口,于是向黄州府申请了一块荒芜的军营地,这块地就在黄州城东,他在此开荒种植,以为生计,并自称为“东坡”。
同时,苏轼在黄州期间热衷佛学,但又不愿真正出家当和尚,于是便想出了一个在家修行的折中的主意。
于是,他取“东坡”为号,再加上“居士”二字,以示与真正出家人的区别,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东坡”寓意他辛劳躬耕于黄州城东的山坡荒地,并将此视为安放心灵的栖息地,同时也有仿效白居易谪守忠州时在“东坡”上种花植树之嫌;“居士”则代表他在家修行的佛教徒身份。这一名号不仅反映了苏轼在贬谪期间的生活现实,也体现了他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与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后来,苏轼还在这片荒地上建造了五间房子,因房子建成之时正值大雪纷飞,他便将这所房子取名为“东坡雪堂”,并在墙壁上画满雪景。
可以说,“东坡居士”这个名号,是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与坚持操守的一种象征,也是他在文学、书法、绘画等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重要里程碑。
而当今大多数的“苏学”爱好者原本以为,“东坡居士” 这一称号是在苏轼到黄州以后才有的。 苏轼的这篇《净因净照臻老真赞》里出现的“东坡”字样,是否可以理解为苏轼在当时就有自号“东坡”的念头呢?
因此,这也许算得上是一个了不起的新发现!
过了些时,参知政事(副宰相)冯京举荐苏轼掌外制、直舍人院,为皇帝起草诏令。
这位冯京,字当世,鄂州江夏(今武汉市江夏区)人氏,也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人。冯京同志从小天资聪颖,好学上进。在举行的乡试、会试、殿试中,他连中解元、会元、状元,在古代十三位“三科状元”中名气较大。
时任朝廷宰相富弼见冯京才华横溢,先后将两位千金嫁给他为妻,留下了“两娶宰相女,三魁天下元”的千古佳话。
此人也反对王安石的变法,曾屡次上疏万言,论其更张失当,被王安石指为邪说,欲予罢黜,但神宗认为冯京可用,反而任命冯京为枢密副使。可见,此人在官场上还是有点根基的。
举荐苏轼,也许是出于为朝廷选取良才,亦或许是与苏轼惺惺相惜。遗憾的是,神宗皇帝并没有批准。
六月十一,六十五岁的“六一居士”欧阳修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退休)。
观文殿学士,官居正三品,平时掌出入侍从,以备顾问。
太子少师与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简称“三少”,原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师”是传授其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即分别是负责君主智育、德育、体育的人。
宋代“三师”是宰相、亲王的加官官衔。“三师”是正一品,“三少”是从一品。
可以说,欧阳修老先生是以副国级的身份退的休。对于这件事,苏轼自然上了贺启。
在贺启中,苏轼由衷地说到,欧阳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大宋网红苏眉山》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