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56章 孤山遥祭欧阳修(2/3)
言不讳地描绘了自己秃顶的形象。
他的《感发落》、《嗟发落》、《叹发落》等诗篇,不仅表达了对脱发问题的无奈和感慨,更以幽默诙谐的笔触自嘲了自己的脱发形象。
苏轼本身就有头发稀少的问题,?他在诗中更是多次提到自己的脱发情况。
例如,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中他写道:“重裘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这句话表达了他在洗完头后感觉到头发变得更稀疏,从而间接反映了他的脱发情况。?
依据现代医学常识,我们可以认为,苏轼的脱发可能与他当时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有着极大的关系。
作为一个文人,他可能面临着较大的精神压力与情绪的不稳定,这些因素可能对他的身体健康和头发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余杭县南二里余,还有一座功臣寺,从净土寺步行即可到达。
看完了净土寺,苏轼一行便来到了径山。
径山位于杭州城西北五十公里处,山上的径山寺创建于唐代。径山在佛教界享有盛名,它与杭州的灵隐寺、净慈寺,宁波的天童寺、育王寺,并称为“禅院五山”。
苏轼先后曾四上径山,径山峰峦挺秀,风景秀丽,现存还有“东坡洗砚池”的遗址。山上所产的毛峰茶,与“西湖龙井”齐名,相传唐代陆羽还曾在此着过《茶经》一部。
径山本属于天目山的东北峰,因中有径路,能够通往天目山主峰,所以被称为径山。
“众峰来自天目山”,这是苏轼对于径山的认识。“嗟予老矣百事废,却寻旧学心茫然。问龙乞水归法眼,欲看细字销残年。”(《《游径山》》),正值壮年的苏轼,已觉得自己当下的世道正在变得愈加艰难,唯有通过研读子集经卷来聊度余生了。
但是,若以为苏轼单单就是出去游山玩水,那就大错特错了。从后来苏轼对于苏州、湖州、常州水患的理解与治理上,就可以看出苏轼在当地的水利方面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自径山归来,见吕察推吕仲甫寄来了一首诗。
吕仲甫,字穆仲,是丞相吕蒙正之孙。小吕刚开始任杭州教官,苏轼到此地时已改任此州的观察推官。观察推官,即观察使属官。职责是观察州置,掌助理郡政,由士人充任,从八品。
收到小吕的诗后,苏轼就像是有了“他乡遇故知”的感觉,迫不及待地唱和了一首。然后在当天晚上夜宿望湖楼上时,又和了一首。
夜间还在凉风习习的西湖上泛舟,一口气写下了五首七绝,这也算是后来苏轼描写西湖的惊世名作横空出世前的练手吧。
焦千子,字伯强,丹徒(今镇江市丹徒区)人。
和苏轼一样,小焦也是欧阳修的门下,其时正出任无锡县令。后来,苏轼还曾给他出过主意,开挖了堰渎将梁溪之水倒灌进入京杭大运河,解决了运河干涸、船运停顿的难题。
不过这时候,苏轼向焦知县求诗,是因听说他的属地无锡县的惠山寺有“天下第二”的惠泉水,此泉始发于袤丈之沼,疏为悬流,绕禅房一周后,到达禅床,再潆洄于法堂之侧,最终才灌注于德池。
“精品厌凡泉,愿子致一斛。”(《焦千之求惠山泉诗》)之所以求诗,苏轼是想让焦千子用诗给自己好好地描述一下此泉的盛况。
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吟诗作画才能让苏轼真正地身心愉悦起来,这毕竟才是一个文人的标配!
任汲,字师中,眉州眉山人,与苏轼是地地道道的老乡。此人从小善学,颇能通其大义,读书不治章句(不求甚解之意)。任汲与其兄任孜,相继举进士中第,知名于当时,眉州人皆敬之,号之“二任”。
苏轼的老父亲苏洵在世时,尤其与二人相厚善,因此二人的关系也算是世交了。特别有缘的是,当苏轼还在凤翔任上,任汲要去赴黄州通判任,当时的苏轼还作诗为其送行。
这几天,老任(年长苏轼十九岁)给苏轼寄来了自己的诗作,大意是想以老乡的身份规劝诫一下苏轼,在当前的政治氛围之下,让他不妨以诗酒自娱,不要轻易地对时局发表不合时宜的言论。
接到老任的书信,苏轼自觉很是亲切。
“已成归蜀计,谁借买山赀”(《答任师中次韵》),在苏轼的和诗中已经透露出,他实在也是厌倦了这种四处奔波的官宦生涯,早有“买山而隐”的想法,但是自己空有一腔抱负还没有为国家社稷出力,怎敢抛下君王的江山于不顾呢!
次日,杭州府的“一把手”沈立想邀请苏轼一起出游西湖。
苏轼知道,老沈自从去年正月自越州移知杭州,如今刚刚在任一年半的时间,听说上头已派陈襄前来接任。
所以说,老沈目前的任务就是维持局面,坐等新任知州的到来。
苏轼因有事没有赴约,但是次日把自己偶然得到的一支并蒂莲带给了老沈,并作诗向老沈表达了问候与留恋之情,“水仙已恐公归去,故遣双莲一夜开”(《沈谏议召游湖不赴明日得双莲于北山下作一绝》),“而今父老千行泪,一似当时去越时”(《和沈立之留别二首·其一》)。
熙宁五年(1072)的闰七月二十三,苏轼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大宋网红苏眉山》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