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57章 钱塘潮涌之时,PK崔颢《黄鹤楼》(2/3)
浅陋的安焘等这些宰相级人物,在一月内连上弹劾奏疏十余章。
“墨妙堂”是孙觉去年在湖州知州任上,于官府衙门北侧的逍遥堂前专门修建的。
当年的腊月间,苏轼到湖州公干,看到了孙觉的这一壮举后非常感叹,还当场给孙觉写过一篇记文,这次孙觉又想叫苏轼给再他作首诗。
在后来苏轼的诗中,讲了很多书法的一些理论并把孙莘老所藏碑帖上的书法也大加赞扬一番。
二是李公择想向苏轼求一首关于黄鹤楼的诗。
宋时的黄鹤楼位于武昌江夏县西二百八十步,曾因“诸葛亮的接班人”费祎登仙后,每每身骑黄鹤于此地歇驾而得名。
在历史上,有关黄鹤楼的诗咏不少,因此难度也就水涨船高了。
相传李白就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李白是个天才诗人,并且是属于那种充满创造天才的大诗人。然而,李白临黄鹤楼时,却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因而,“谪仙诗人”便感到心有不甘,立志要与崔颢一比高低。
于是,他就“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也就是说,直到写出可与崔颢《黄鹤楼》平起平坐的《登金陵凤凰台》后,李白才肯罢休。
黄鹤楼的景致此刻到了苏轼手里,我们来看是如何转化成诗作的:“黄鹤楼前月满川,抱关老卒饥不眠。夜闻三人笑语言,羽衣着屐响空山。非鬼非人意其仙,石扉三叩声清圆。洞中铿鈜落门关,缥缈入石如飞烟。”(《李公择求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冯当世者》),这前四句即展示出苏诗“汪洋恣肆,明白畅达”的特点。
更为惊奇的的是,在结尾处苏轼还发扬了自己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的豪放手法,说自己的描述若有世人不信,可以问一问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冯京,“愿君为考然不然,此语可信冯公传。”(同上)
冯京,字当世,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是宋朝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
冯京在古代十三位“三科状元”中知名度较大,就连时任宰相富弼见冯京才华横溢,竟先后将两位千金嫁给他为妻,以至于留下了“两娶宰相女,三魁天下元”的千古佳话。
苏轼的意思是,这位状元爷就是武昌本地人吧,我对于黄鹤楼的描述你们可以不信,总不会连状元爷冯京的话也不相信吧!
在中和堂充任考官的这些日子,苏轼得以清闲了二十来天。
每当闲来无事,就会到望湖楼等清雅之地去闲坐赋诗,自己的心情也逐渐好起来了。在给好友、范镇之从孙范祖禹的信中,苏轼介绍了自己的州郡官宦生活。
他说每年的春夏季节倒还清闲,因为庄稼都在生长中,但到了夏收之际,就会非常繁忙,有关盗贼的案件便会堆积如山。其原因不外乎新法刚刚实行,老百姓无力偿还官府的各项税赋,以至于牢狱里已被囚犯挤满。
直到现在,苏轼倒突然怀念起了自己在馆阁中的日子了。
在苏轼所处的时代里,诗坛上还出现过一颗耀眼的新星,那就是当涂诗人郭祥正(遗憾的是,今天却少有人知晓)。
在如今的千年古县——当涂,前后出过两位大才子,在当地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一位是《千字文》的作者,南朝的周兴嗣;另一位据说是李白转世,北宋诗人郭祥正(字功甫)。
郭祥正,字功父,一字功甫,又名谢公山人、醉吟先生、漳南浪士。
史传“其母梦李白而生”,少年即倜傥不羁,诗文有飘逸之气。
他的出现,立即赢得宋朝享有盛誉的诗坛老将梅尧臣的赞扬,还赢得了着名诗人王安石、袁世弼、章望之、章衡等人的赞扬,他们中的多数人都说小郭就是“李白后身”。希望他继欧阳修之后来领导诗坛,成为诗坛盟主,可以说郭祥正的作品对当时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
关于郭祥正的身世记录,《宋史》卷四百四十四, 列传第二百三当中有着正式的文字记载:
郭祥正,字功父,太平州当涂人,母梦李白而生。少有诗声,梅尧臣方擅名一时,见而叹曰:“天才如此,真太白后身也!”
梅尧臣老先生的直接确认,正说明郭祥正是“李白转世”的说法,在民间已经非常流行了,以至于在正史中都有了这样的记录。
甚至还有一种民间的说法,逻辑性更为严密:
据传,郭子仪在军中曾犯军纪,按律处斩,被李白救下。
之后,李白拒绝太子李亨请求,到永王李璘幕府。后来永王发动兵变,谋反牵扯到李白,有杀身之祸,郭子仪听闻后愿用自己的官爵来为李白赎罪,之后才有机会遇赦被流放到了夜郎。
二人的互救传为佳话,而李白这个重情义之人,决定在273年之后转世到郭家,报答郭子仪。
这样的逻辑似乎很严密,不过,这毕竟这是个美好的传说。
明代诗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也曾高度评价过郭祥正的诗歌:
“宋诗信不及唐,然其中岂无可匹体者,在选者之眼力耳。如郭功甫的《水车岭》云:“千丈水车岭,悬空九叠屏。北风吹不断,六月亦生冰。……谁谓宋无诗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大宋网红苏眉山》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