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1章 王安石病逝,吕惠卿遭贬(2/3)
了皇上,控告王安石在皇上背后图谋不轨,因为确有几封信上明确写有“无令上知此一帖”的字样,这是吕惠卿早已准备好的以备敲诈之用的利器。神宗早已对王安石厌恶了,如今看到这些信,第一次对王安石动了怒。
王安石知道这是他的宝贝儿子王雱胡乱攻击吕惠卿的后果,当场痛骂了他的儿子。关于王安石这个儿子,有一个段子可以说明其德行:
有一次,当朝的理学大家程颢几个人都在王安石家里谈论政事。
王雱赤足散发,手执女装突然闯入,径直走到他的父亲身边,问他父亲正在说什么。王安石说:为父正在与程先生谈论新政,想不通为什么总会有大臣出面反对新政。王雱放肆地坐到正位上,竟大言不惭道:只要把富弼与韩琦的头砍下来就可以杀鸡儆猴,堵住那些歹人的口了!
这就是王雱的一些习气,据说他长大后,他的那些依靠王安石接济的叔伯们就再也花不到王安石一文钱了。
他的儿子绝不会想到吕惠卿还有这一手,深悔是自己太鲁莽了。当时的王雱心中越想越憋气,以至于背部长了一个恶疮,不久命绝。儿子王雱的死,令王安石彻底地厌恶了官场的险恶,最终动了请辞归隐的念头。
过了几日,苏东坡与邓润甫、胡宗愈、孙觉、范百禄荐朱长文为苏州州学教授,朝廷从请。朱长文字伯原,苏州吴人,筑室乐圃坊,人称乐圃先生。
湖州守吕希道与王琦分别来简,苏东坡一一作答,还给朋友们致简,想在阳羡再买些田地,原有的不足以祭祀之用。
七月初二,苏东坡再次上书乞罢详定役法,这次朝廷终于批准了。当苏东坡去见司马光陈述差役法的弊端时,司马光不悦。苏东坡的意思是,免役法中的弊端可以改去,但不当于雇役实费之外,多取民钱,若量入为出,无多取民钱,则亦足以利民。
苏东坡觉得司马君实之为人,忠信有余而才智不足,知免役之害而不知其利,欲一切以差役代之。东坡顿时对当前的制度感到绝望,遂提请外任,远离朝廷上下的是是非非,没有得到朝廷的允许。
宰相曾巩的弟弟曾布(字子宣)想让苏东坡代为撰写一篇《塔记》,因为曾巩也是一个当朝知名的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也许是为了避嫌,曾布特意拜托苏东坡来写,东坡先生当然不敢怠慢。只是自己的职务屡次变更,况且才上任没多久,事乱如麻,整天忙于代写朝廷命官任职的旨意。以至于常常半夜才睡,五更即起,实在没有精力为之,于是就让曾布宽限自己一个月时间。
南丰曾氏为耕读世家。自曾布之祖父曾致尧于太平兴国八年(983)举进士起,77年间曾家出了19位进士。
进士中,致尧辈7人,其子曾易占辈6人,其孙曾巩辈6人,此外,曾巩之妹婿王安国、王补之、王彦深等一批人亦皆进士。
人们把生于建昌南丰的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七人合称“南丰七曾”。
曾布这个人,为政勇于有为,王安石变法时期,曾布是积极参与者和主要推动者。宋夏战争时,曾布与章惇采用“浅攻挠耕”和“进筑”的方法,有效钳制了西夏的进攻。
纵观曾布一生,有功有过,在北宋后期党争中政治立场中立,也曾排挤同僚,打击政敌,但在维护新法中做出了一定贡献。
朝议大夫、直龙图、老朋友刘攽自从襄阳召还秘书省之后,近来却因为得病自请出知蔡州(今驻马店汝南县)。
苏东坡与胡宗愈、孙觉、范百禄等人共同写状上奏朝廷,列举了老刘的名闻一时、一身多才、文章精美、博学强记,处理起政事完善的就像是古代的循吏一般。并且在身处流连失所困顿颠沛之际,也是恪守道义而不改其节。
苏东坡等人认为,目前朝廷中的旧臣日渐衰老,新进人才却青黄不接,像刘攽这样的人才被外放实在是可惜。倒不如将他留在京师,可以恩赐他几个月的假期,其恢复身体后稍加任使,一定会取得过人的成效。
文与可之子、侄婿文务光去世,消息传来,苏东坡赶紧致简中江县知县程推官,让其转致亲家母文氏。
信中说,苏辙的妻子在听到文务光去世的消息也是悲痛万分,恐怕不久也会忧郁成疾。所以,近来将派长子苏迈回乡探视。
但却因苏迈要赴酸枣县尉之任,回乡的行程被迫取消了。
秦王政五年(前242)实行郡县制,以境内多棘,置酸枣县。治所在今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城西南。北宋政和七年 (1117) 酸枣县地处以黄河渡口,改称延津县,沿袭至今。
按照宋制,州倅及县令以下官员,一任三年。所以,苏东坡在杭州任通判就是三年的任期,小苏在酸枣县人县尉也要一待三年。
对于此时的长子苏迈,东坡先生觉得虽没别的大能耐,但是自小还算才思敏捷,幼时所作的《林檎》诗即有“熟颗无风时自脱,半腮迎日斗先红。”句。
这里的“林檎”一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大宋网红苏眉山》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