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十章 群星图(2/3)
”
我们知道他这是苦中作乐,可任谁也想不出来。
就在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声音从不远处响了起来:“你们原来在这啊。”我一听便分辨出这是袁尚荣的声音。
“你去哪里了?”黄三一低头正看见他正向我们走来随口问道。
“我把能转的地方都找了一遍。可惜这里好像空无一物。”袁尚荣双手一摊,摇头说道。
“这里本来就是空无一物的。”
“我们被困在这里了。”我说道。
“你们说的是什么意思?”袁尚荣还没有完全理解我和黄三话里的意思。
“我的意思是说,我们被困在这座城池里了,出不去了。”我解释道。
“这座城池的作用就是用来困住盗墓贼的。”黄三说的更彻底。
“我明白了。”袁尚荣似是终于有所悟,“我说这里怎么什么都没有,他娘的就是要活活饿死我们。”
“我在这里一个人过了四天了。”田园说道。
“那你是怎么过来的?”袁尚荣问道。
“开始只知道喝地下河的水,后来在岩石缝隙里找到几条虫子。第二天我抓到一只老鼠吃了两天,然后你们就来了。”
“按现在我们怎么办?”袁尚荣似乎对虫子和老鼠很是在意。
“我们在研究这幅图。”黄三指了指头顶。
袁尚荣顺着他的手指抬头向上看去,一下子就愣住了。我看他的样子似乎对上面这些图案有所了解,便问道:“你知道这上面刻的是什么嘛?”
袁尚荣似乎没有听见我的话,还愣愣的看着上面的图案,我们没法办只能等。过了足足有十五分钟的时间,袁尚荣终于缓缓低下了头,自言自语道:“这里怎么会出现这个。”
“这些是什么?”黄三问道。
“群星图。”袁尚荣慢慢的说出了三个字。
“群星图?”我重复了一遍,学过的知识里并没有什么群星图的线索。黄三和欧阳纳兰也是面面相觑。
就听袁尚荣叹了口气,沉声说道:“这群星图,始于远古,非要追溯起来,大概是在炎帝黄帝大战时期产生的。起初是一种作战方法,是根据天上群星四季变化所化。后来,被逐渐推演,用在很多方面。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结合对自然气机的探索所生成的天干地支五行。”
此话一出,我顿觉全身冷汗频出,袁尚荣所说的正是中国玄学的老祖宗。那些玄之又玄的说法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相传源自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天干地支组成形成了古代纪年历法。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天干是能量态的,没有什么固定形态,只有依附在有形质的地支之上其功能才得以显现。古云天无形而地有质,说的就是这个。讲得更透彻一些,天干好比是人的灵魂,地支好比是人的躯体,二者是不可分开的。灵魂(天干)必须借助躯体(地支)来表达其功能:躯体(地支)必须依靠灵魂(天干)的能动性才能有所作为。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而用干支来纪年月日时的历法叫做干支历。
远古时代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载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天道与地道决定着人道,故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天地定位,干支以定时空,时空以定世界。干象天而支象地,万物虽长于地上,但是万物的荣盛兴衰却离不开天。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形成了六十甲子,六十甲子用以阐述天地人之学。
《世本》曰:"容成造历,大桡作甲子。"从文献记载来看,黄帝时期就有十二地支,都代表着每年十二个不同的月令、节令;殷商时期出现了甲乙丙丁等十个计算和记载数目的文字,称为天干,并与地支结合运用(如甲子、乙丑等),用于纪年、月、日、时。
五行是中国古代道家的一种系统观,广泛用于中医学、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卜等方面。五行的意义包涵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水(代表润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收敛)、木(代表伸展)、土(代表中和)。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它强调整体,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
五行系指古人把宇宙万物划分为五种性质的事物,也即分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并叫它们为“五行”。早见《尚书?洪范》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弯曲,舒张),金曰从革(成分致密,善分割),土爰稼穑(意指播种收获)。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里不但将宇宙万物进行了分类,而且对每类的性质与特征都做了界定。后人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秦梦奇谈》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