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6章 艺商磨砺(3/10)
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专业与严苛,仿佛能够看穿每一幅作品的灵魂深处。我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然后稳步走上前,恭敬地准备将画作展开在他们面前。
“这是谁的作品?”一位评委微微抬头,目光扫向我,见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女孩子,眼神中带着一丝疑惑和审视。
“是我的,老师。”我尽量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但微微颤抖的双手还是出卖了我内心的紧张。当我鼓足勇气抬头时,却对上了何况那满是质疑的眼神。
“你还小孩子,这是大型欢庆香港回归的大型画展,你的作品等下次在少年儿童画展再参加展出,现在就别浪费大家时间了。”何况眉头紧皱,眼神中透露出不耐烦,看都不看我的作品,便挥了挥手,那动作仿佛一道无形的墙,将我和我的作品挡在了门外,让我的心瞬间沉入了谷底。
在那一瞬间,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家族长辈们期待的眼神和信任的话语,那些画面如同温暖的阳光,驱散了我内心的阴霾。
我迅速镇定下来,深吸一口气,然后不慌不忙地展开画作,开始说道:“何老师,我明白您可能因为我的年龄而对我产生怀疑,但请您给我几分钟的时间,让我向您介绍一下我的这幅油画《香港之夜》。您看这构图,我采用了西方绘画中经典的黄金分割比例,使得画面的主体更加突出,同时运用透视法,让远处的山峦和近处的街道产生强烈的空间感,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就像这高楼大厦的线条,是不是有一种直插云霄的震撼感?您再看这楼体的明暗对比,是不是让它更加立体生动,仿佛能够触摸到它的质感?在色彩方面,我借鉴了国画中细腻的晕染技巧,像这夜空的颜色,从深蓝到浅紫的过渡,是不是如同香港的夜色一般深邃而神秘,又不失柔和与梦幻?还有这我们邵氏老宅,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我们家族文化的象征,代表着家族对香港这片土地的深情守护,与香港回归的喜庆氛围相得益彰。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许多大师都曾尝试过将本土文化元素融入到绘画作品中,以此来表达对家乡、对民族的热爱与眷恋。比如梵高的《星月夜》,那独特的笔触和色彩运用,展现出了他对家乡的独特情感;再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以抽象的形式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家乡人民的同情与关怀……”
我滔滔不绝地阐述着自己的创作思路,旁征博引,从西方的梵高、莫奈、毕加索,到东方的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将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对这幅作品的构思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评委们面前。
随着我的讲述,评委们的眼神逐渐从最初的质疑变成了惊讶,最后变成了欣赏。何况的脸色也如同多变的天气,从最初的不耐烦和轻视,逐渐变得凝重,最后满是愧疚与敬佩。
“邵汇,真是没想到,你小小年纪竟有如此深厚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见解。这幅作品,入选了!”何况站起身来,脸上带着一丝歉意和欣慰,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
到了作品研讨会的那天,会场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各界的艺术家、评论家以及艺术爱好者们齐聚一堂,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艺术气息和思想碰撞的火花。父母和哥哥陪我坐在第三排,我手中紧紧握着那份准备已久的发言稿,眼睛紧紧盯着台上,等待着发言的机会。
“下面有请青年画家陈策为我们分享他的创作理念。”主持人那富有磁性的声音在会场中响起。
陈策迈着自信的步伐走上台,脸上洋溢着得意的笑容,开始了他冗长而又略显自负的演讲。台下的听众不时点头称赞,他的话语似乎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等他讲完,我刚准备起身发言,却被他那刺耳的声音突然打断。
“小丫头,你懂什么艺术,回家玩泥巴去吧。”陈策不屑地看着我,眼神中充满了嘲讽,那语气就好像他站在了艺术的巅峰,对我这个“小丫头”不屑一顾。
他的话如同冷水一般浇灭了我心中的热情,我的脸瞬间变得滚烫,尴尬和委屈涌上心头。但我想起自己肩负的家族使命,想起在画室中日夜创作的艰辛,我怎能就这样被他轻易击退?我深吸一口气,强忍着眼中的泪水,等陈策走下台后,我毅然站起身来,稳步走上台去。
“各位老师、前辈,大家好。刚才陈策老师的分享很精彩,但我也有一些不同的见解想与大家分享。”我开始说道,声音微微颤抖,但随着话语的展开,逐渐变得坚定有力,“我曾在预科班学习绘画和雕塑,我有幸接触到了许多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理念。在我看来,艺术是没有国界和年龄限制的,它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就像我这幅《香港之夜》的创作,结合了西方的绘画技巧让画面更加真实可触,而华夏的风水意境的融入则赋予了它独特的东方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在中外画家的画展上,看到那些大师的作品时,我深受触动。他们用画笔描绘出自己心中的世界,无论是历史的厚重,还是生活的琐碎,都能成为艺术的源泉。我在创作这幅画时,也试图将香港的历史变迁、家族的传承与发展融入其中……”
我讲述着学习经历,那些在画室中与同学们争论艺术观点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我分享着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别惹命理师》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