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7章 损失厌恶心理:我们内心的“小魔鬼”(1/3)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现象。本文搜:秒章节小说网 mzjgyny.org 免费阅读比如,你买了一只股票,涨了10%的时候,你可能很快就把它卖了,想着落袋为安;可要是跌了10%,你却死活不愿意割肉,总想着它肯定能涨回来。又或者,你在商场抽奖,抽到了一张价值100元的优惠券,你可能会觉得挺开心,但要是不小心弄丢了这张优惠券,你可能会懊恼一整天,那种失落感远远超过得到它时的喜悦。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背后,其实都隐藏着一种强大的心理力量——损失厌恶心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这个有趣又神秘的心理现象。
一、什么是损失厌恶心理
从专业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简单来说,就是损失带来的痛苦感要远远大于同等收益带来的快乐感。比如,捡到100块钱带来的快乐,可能远远比不上丢了100块钱的痛苦。这种心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深深扎根于我们人类的进化历程之中。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损失意味着可能无法生存下去。比如,丢失了食物储备,可能就会面临饥饿;失去了住所,可能就会遭受野兽的袭击。所以,那些对损失更加敏感的祖先,更有可能采取措施来避免损失,从而提高生存几率。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这种对损失的高度敏感就深深烙印在了我们的基因里,成为了我们心理的一部分。
二、心理学家眼中的损失厌恶
心理学家们对损失厌恶心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最着名的当属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这两位心理学家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揭示了人类在决策过程中对损失和收益的不同态度。
他们的研究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在面对收益时是风险规避的,也就是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确定性的收益,而不是冒险去追求可能更高但不确定的收益。举个例子,假如你面临两个选择:a是直接得到1000元;b是有50%的概率得到2000元,50%的概率什么也得不到。大多数人会选择a,因为他们不想冒险失去可能得到的1000元。
然而,当人们面对损失时,情况就完全相反了。他们会变得风险偏好,更愿意冒险去避免损失,而不是接受确定性的损失。还是上面的例子,如果把选项改成:a是直接损失1000元;b是有50%的概率损失2000元,50%的概率什么也不损失。这时候,很多人就会选择b,宁愿赌一把,也不愿意接受确定要损失1000元的结果。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还通过实验测量出,损失带来的痛苦感大约是同等收益带来快乐感的2.5倍。也就是说,丢了100块钱的痛苦,需要捡到250块钱才能弥补。这个研究结果震惊了心理学界,也让损失厌恶心理成为了行为经济学和决策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三、生活中的损失厌恶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损失厌恶心理在生活中的影响,我们来看几个真实的故事案例。
(一)股票投资的纠结
小李是一位资深股民,他在年初的时候买了某只股票。刚开始,股票价格一路上涨,小李看着账户里的资产不断增加,心里乐开了花。当股票涨了10%的时候,小李坐不住了,他担心股票价格会回调,于是果断卖出了股票,成功落袋为安。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这只股票在他卖出后继续一路飙升,又涨了50%。小李心里那个后悔啊,早知道就多拿一会儿了。
过了一段时间,小李又看中了另一只股票,于是他果断买入。可这次运气不太好,股票刚买进去就开始下跌。当股票跌了10%的时候,小李心想,这只是暂时的调整,肯定还会涨回来的,于是他没有卖出。结果,股票继续下跌,当跌了20%的时候,小李还是不愿意割肉,他总想着股票会反弹。最后,这只股票一路跌到了谷底,小李损失惨重。
在这个案例中,小李在面对股票上涨时,因为害怕失去已经获得的收益,所以选择了落袋为安;而在面对股票下跌时,又因为不愿意接受损失,所以一直抱着股票不放,最终导致了更大的损失。这就是典型的损失厌恶心理在股票投资中的体现。
(二)优惠券的得失
小张是个喜欢逛商场的人,有一天他在商场抽奖,幸运地抽到了一张价值100元的优惠券,满500元就可以使用。小张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他觉得自己赚到了。于是,他开始在商场里寻找可以购买的商品,打算把这张优惠券用掉。
可是,找了半天,小张也没有找到心仪的商品。就在他准备离开商场的时候,突然发现优惠券不见了。小张顿时慌了神,他在商场里四处寻找,可还是一无所获。这时候,小张的心情变得非常糟糕,原本因为抽到优惠券而带来的喜悦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懊恼和失落。
为了弥补这张优惠券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生活中的一百个心理学效应》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