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1章 家族基金(1/2)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进来,在地上拉出长长的影子,杨康望着这些交织在一起的影子,仿佛看到了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搜索: 拉小书网 laxsw.org 本文免费阅读
他知道,接下来要说的话,或许会改变整个家族的格局。
这个春节注定不平凡,就像门口那辆引发风波的帕沙特一样,看似是个体面的象征,实则是一个复杂关系的开端。
屋里的亲戚们都在等着他开口,空气仿佛凝固了。
"我准备成立一个家族慈善基金会。"
杨康的话音刚落,屋里一片寂静,表哥杨建手中的茶杯停在半空,五堂哥杨福眯起了眼睛,而三叔家的小子则是一脸茫然。
"什么是家族慈善基金会?"杨父放下烟,皱眉问道。
这个就是杨康想到的办法。
再回来的时候,杨康就想到了有这么一天的。
到时候这些亲戚想要杨康把他们置在鸿兴厂里面咋办?或者找杨康借钱咋办?
不安置,不借钱。
人前人后说不过去。
安置,借钱。
容易引发裙带关系,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出现大问题,有的企业为啥垮掉?
不就是因为把自己家亲戚安置在企业里面吗?本来是个好心,结果成了升米恩,斗米仇。
好好的亲戚变成了仇人不说,企业还垮掉了。
你说这冤不冤?
面对这个问题,一开始杨康也不知道咋处理,按理说这个企业是系统的。
反正也不是自己的,自己薅系统的羊毛,都可以带着自己家的亲戚一起薅系统的羊毛。
安排一些轻松高薪的职位,完全没问题,但杨康有点不甘心。
鸿兴厂虽然是系统的,但是里面也有自己的心血,如果就这样让自己家亲戚折腾垮掉,杨康肯定不甘心。
而且自己还想靠薅羊毛薅成世界首富呢。
这点底线,杨康认为绝对不行,如果原主家的亲戚们有能力,自己还不会说啥。
关键是都是农村出来,很多人才初中毕业呢,真是有几个是文盲,原主也才第一个大学生。
就在杨康抓破头皮想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脑中灵光一闪。
他想到了前世的一个名人:范仲淹。
当然不是那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而是范仲淹开创的范氏义庄,在范仲淹第三次被贬后,他在其原籍吴县捐助田地1000多亩设立的。
义庄田地的地租用于赡养同宗族的贫穷成员,义庄规定:
1.本族无论男女,5岁以上每人每天可领白米1升;
2.每人每年给冬衣布1匹,5岁以上、10岁以下减半;
3.嫁女者给钱30贯,再嫁20贯,娶妇给钱20贯,再娶不给;
4.丧葬之事,尊长给钱25贯,次长15贯,19岁以下至7岁以上者分为3档,分别给钱7贯、3贯和2贯,7岁以下不给。
5.子弟中有为官者,若在待选、丁忧或任官而留家乡者,照样给米、钱;
6.乡里、外姻、亲戚中有贫困、急难不能度日者,经商议核实,酌量济助;
7.遇半熟年份,当留3年以上粮储以备凶荒。
正是在义庄的资助下,保证了范氏族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并且范氏义庄的义学制度,是以义田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为宗族子弟提供的一种义务教育。
在数百年间,范氏家族从初建之时的90口人逐渐发展成名门望族,并借助义学制度先后培养了大批进士、朝廷官员等,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大家世族的地位和名望
范氏义庄的成功极大地影响了古代宗族慈善事业的发展,各地世家大族纷纷仿效,购置族田,创设义庄,兴办义学。
而且,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范氏义庄就是一个家族信托基金。
所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自己何不也成立一个家族信托基金?主要内容不多,仿照范氏义庄的举措就行。
于是杨康连夜按照范氏义庄的举措写下自己的构想,刚好今天拿来告诉族人。
"简单来说,就是我拿出一笔钱,比如五百万,作为家族的公共资金。这笔钱主要是用来帮助家族成员解决困难,但不是无偿给予,而是要有规矩。"
"五百万?"杨福倒吸一口凉气,"你小子这些年到底赚了多少钱?"
杨康没有理会这个问题,继续说道:
"第一,借款必须用于正当用途,比如子女教育、创业发展、婚丧嫁娶等。
第二,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
第三,借款需要家族委员会投票通过。
第西,家族里面年满六十岁的老人每个月各享受2000块钱的老龄补贴。
第五,家族里面年满六十的老人和小孩子生病住院的话,所产生的费用,基金会可以报销百分之七十。"
"等等,"杨建放下茶杯,"什么叫家族委员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科技霸权:从电摩开始》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