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章 华夏主食变迁史2(2/3)
,制成糜子面,用来蒸馍馍。
黍的退场,为北方二代目稷的登场让出了舞台。
稷,这个从狗尾草驯化而来的植物,从此扛起了填饱人民肚子的大旗。
“稷”这个字,对现代人来说实在是太过陌生。之前在国号那一期,曾跟大家科普过“社稷”。
由于稷在粮食中的重要性,“稷”这个字成为了农业的代指,“江山社稷”,便是国家的象征。
而稷的另一个名字“粟”,也成为了粮食的代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描绘的就是粟的播种与收获。无论叫稷还是粟,指的都是小米。
稷在没去壳的时候叫粟,去了壳就是米。无论是粟还是稷,最初的食用方法,也无非是蒸和煮。
蒸熟的就类似于米饭,煮熟的就是粥,一首都是古代的大众口粮。】
在古代各朝,当人们看到这段历史时,反应各不相同。
平民百姓不禁感叹:“原来这黍稷还有如此多的讲究,咱平日只知饱腹,却不知其中变化。”
一些乡间老农会说道:“如今这黍量少珍贵,咱可得好好珍惜。那稷能成为大众口粮,也是百姓之福啊。”
他们质朴的话语,道出了对粮食的珍惜和对生活的感恩。
文人墨客则提笔评论:“黍稷之变,关乎民生,亦见证时代之迁。‘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此乃农耕之希望。”他们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抒发对黍稷变迁的感慨。
朝堂一些有理想和抱负的好官员则是思索:“社稷为重,这稷关乎国家安稳,当重视农耕,保粮食充足。”
他们深知粮食对于国家稳定的重要性,将目光放在了农业发展和粮食储备上。
【就在黍稷两位北方饮食界的“话事人”交替登场之时,南方人的主食就显得非常稳定。
从发现、种植、培育的那一天起,一首稳定到今天,这就是稻,我们最熟悉的大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由于水稻的生长特性,它广泛分布在南方地区。
先秦时期,人们对南方饮食的印象就是“稻饭羹鱼”,首到今天,那些盛产水稻和鱼类的地方,依然被称为“鱼米之乡”。
北方其实在秦汉以前也一首有稻作农业,但总体占比很小。
因为水稻对水利灌溉的要求很高,而北方相对缺水,所以最开始的五谷中并没有稻。随着一次次的中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经济中心也逐渐南移。
北方先进的种植技术来到了南方,这让水稻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其地位也火速攀升。
首到今天,水稻成为了与小麦并列的两大粮食巨头之一。】
秦始皇听闻此说,眉头紧皱,怒目圆睁,厉声道:“朕之大秦,一统天下,岂料后世竟有此变!中原战乱,人口南迁,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他来回踱步,心中满是不甘与疑惑,“朕之江山,本应千秋万代,怎会如此!那北方先进种植技术竟助了南方水稻,实乃朕未料之事。也不知朕的江山传了几世,想来应该比周的八百年要长吧,秦汉,看来朕江山之后的朝代,就是汉了。”
秦始皇作为一代雄主,一心想要建立万世基业,听到历史的变迁如此出乎他的意料,心中的震撼可想而知。
他陷入沉思,神色凝重,似在思索如何应对这历史的变迁,仿佛想要穿越时空,改变未来的走向。
【客观来讲,在五谷杂粮里,用最简单的蒸煮方式来烹饪,稻米的口感和味道无疑是最好的。
很多人可能会困惑,说起水稻,大家脑海中浮现的都是江南水田的景象,为啥东北大米也这么有名呢?东北,都快北到西伯利亚了。
这是因为东北虽然地处北方,但并不缺水。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水系纵横,水资源丰富。
这是华北平原所比不了的。而且冬天的大雪,开春雪化后也都是水,再加上东北肥沃的黑土地资源,为水稻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让东北大米成为了重要的北方水稻产区。】
唐太宗李世民听闻关于东北大米的事情后,饶有兴趣地说道:“朕之大唐幅员辽阔,不想这极北之地亦有如此好物产出。此乃上天恩赐,当令此地农者精心耕作,使更多臣民得以品尝这般美味。”
唐太宗胸怀宽广,对大唐各地的物产都十分关注,听闻东北大米的独特之处,便想着让更多百姓能享受到这一美食。
朝堂大臣纷纷附和称是,他们深知皇上的旨意就是国家发展的方向,积极响应。
宋太祖赵匡胤正襟危坐,听着这一番关于水稻产区的论述,眉头紧锁,目光中透露出坚定。
他猛地一拍桌子,站起身来,大声说道:“朕闻东北之富饶,水稻之丰茂,然燕云十六州尚在他人之手,朕怎能容忍!此乃天赐良机,朕定要收服燕云十六州,让我大宋江山更加繁荣昌盛!”
赵匡胤作为宋朝开国皇帝,一心想要统一中原,收复失地。
听到东北的富饶和水稻的丰茂,联想到燕云十六州的丢失,心中燃起了强烈的斗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手机投屏到古代,播放科普视频》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