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7章 客栈晤君(2/3)
成型的书卷紧紧抓住。那一刻,周遭的一切似乎都失去了声响,他的眼中只有那几册纸张,像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拉扯着,不由自主地伸出手,将它们拿起。
林业原本正准备上前阻拦,可在看到朱寿的瞬间,动作猛地顿住。他的脑海中瞬间闪过朱寿的真实身份,那些在历史记载中的事迹也随之浮现。犹豫片刻后,林业缓缓放下了手,心中暗自思忖,或许这些记录着自己一路走来的文字,能够为他带来新的启发。更何况,他也希望朱照通过文字,感受诸多民间疾苦,希望这些内容能让他对民生有更深刻的感悟。于是,林业选择默默站在一旁,看着朱寿翻开书卷。
朱照轻轻翻开首页,只见序页上写着大纲,这些内容涵盖了治军、教育、经济、民生、律法、农耕等各个方面。他略作思考,决定先从龙场部分看起。开篇便是对龙场地理环境与民生现状的描述:“龙场,地处偏远,山峦环绕,地势崎岖。土地贫瘠,虽百姓勤耕不辍,然天公不作美,旱涝交替,收成微薄。交通极为不便,商贸难兴,物资匮乏,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常为温饱发愁。”读到此处,朱寿的眉头紧紧皱起,脸上满是凝重之色。他从未想过,在这看似太平的天下,竟有如此艰难之地。
他抬眼看向林业,目光中带着探究与疑惑:“这上面所写,皆是实情?为何此地民生竟艰难至此?当地官员难道毫无作为?”林业微微叹了口气,眼中满是无奈与愤懑:“大人有所不知,此地太过偏远,官员们大多只想着熬满任期,捞取钱财,无心治理。百姓们即便有苦,也无处诉说,只能默默承受这一切。”朱寿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愤怒,他紧紧握住拳头,心中暗暗发誓,若有机会,定要为这些受苦的百姓改变现状。
朱寿继续往下读,施政纪要中详细记载了王阳明初到龙场时的心境与作为。面对恶劣的环境和困苦的百姓,王阳明没有丝毫退缩,而是深入民间,与百姓们促膝长谈,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与困难。朱寿读到这里,不禁对王阳明的勇气与担当心生敬佩。他转头问林业:“王阳明初到如此艰苦之地,难道就不怕吃苦受累吗?”
林业微微一笑,眼中满是崇敬:“师叔一心为民,又怎会在乎这些?他常说,为官者应以百姓之心为心。在他看来,只有真正走近百姓,知晓他们的疾苦,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朱寿默默点头,心中对王阳明的好奇愈发浓烈。
施政纪要中提到了王阳明在龙场推行的农业改革措施。他亲自教导百姓改良耕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合理选择农作物品种。同时,他还带领百姓兴修水利,挖掘水渠,引山泉水灌溉农田。朱寿读到此处,不禁眼前一亮,他指着书页对林业说:“这改良耕种方法和兴修水利,确实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只是这具体实施起来,恐怕困难重重。”
林业点头表示赞同:“朱兄所言极是。龙场百姓世代沿用传统耕种方法,要让他们改变,谈何容易?而且兴修水利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对贫困的龙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朱寿沉思片刻,说道:“但只要方法得当,困难总是可以克服的。王阳明是如何说服百姓的呢?”
林业回答道:“王大人亲自下田示范,向百姓展示新耕种方法的优势。同时,他还组织百姓成立互助小组,让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在水利建设方面,他发动百姓出工出力,承诺工程完成后,百姓将长久受益。为解决资金问题,他西处奔走,寻求各方支持。”朱寿听后,不禁对王阳明的智慧和毅力赞叹不己。他在心中默默记下这些方法,想着日后若有机会,一定要将其推广应用。
接着,施政纪要记录了王阳明在龙场兴办教育的事迹。龙场原本教育落后,百姓大多目不识丁。王阳明深知,教育是改变现状的根本途径。于是,他创办了龙冈书院,亲自授课,向百姓传授知识和道理。朱寿读到这里,感慨道:“教育乃国之根本,王阳明能有如此远见,实在难得。只是在这偏远之地兴办教育,师资和生源从何而来?”
林业解释道:“师资方面,王大人一方面邀请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前来任教,另一方面,他还鼓励当地有学识的人参与教学。生源方面,他挨家挨户劝说百姓送孩子上学,向他们讲述读书的重要性。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他还减免了学费,并提供一些学习用品。”朱寿听后,心中对王阳明的敬佩又多了几分。
朱寿继续翻阅施政纪要,看到了王阳明在龙场推行的经济发展措施。他鼓励百姓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特色手工业,如编织竹篮、制作木雕等。同时,他还积极寻找商路,将龙场的特产运往外地销售。朱寿读到这些内容,心中暗暗点头:“这些举措既能增加百姓的收入,又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只是寻找商路,谈何容易?”
林业说道:“是啊,大人。龙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寻找商路确实困难重重。师叔不辞辛劳,亲自带领商队外出探寻,历经无数艰辛,终于找到了几条可行的商路。为了保障商路的安全,他还组织了护卫队,护送商队往来。”朱寿听后,对王阳明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深知,每一项改革措施的背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诸天之炼气成道》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