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9章 访谈3(1/2)
胡静微笑道:“夏导这个说法倒是有些反首觉,愿闻其详。搜索: 拉小书网 laxsw.org 本文免费阅读”
夏东启道:“先说他们内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因为港英政府的纵容,港岛黑社会势力极其猖獗,他们看到电影行业赚钱,便大肆入侵。
相信大家也有所耳闻,八九十年代的港岛影星,基本都被黑社会逼迫着为其拍过电影。传闻,某位高人气巨星曾被黑社会用枪指着头,逼着他去拍电影。
很多黑社会拍电影,实际上就是为了洗钱,当然不可能去认真拍好电影。而从业人员的基本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在这样条件下拍出来的电影,其质量可想而知。”
胡静点头道:“确实有这样的传闻,这位巨星还出演了现在正在热映的《扫黑》。”
夏东启继续道:“而因为影视行业的空前繁荣,大量热钱涌入,总面积还没有我们内地随便一个县的面积大的小小港岛,高峰时期建造了一百多家电影院。
而为了让这一百多家电影院有电影可放,当时总人口不过五百多万的港岛,在巅峰时期,一年产出近三百部电影。
要知道,同时期的好莱坞,汇聚了北美及欧洲的大量电影人才,电影的年产量也不超过一百部。
当时港岛的影视相关从业人员己彻底癫狂,台前幕后的所有人员都是连轴转。一个演员,一天之内要跑好几个剧组,出演不同的角色。
一个剧组在开工的时候,可能仅仅只是因为导演搞到了投资,脑袋里大概有一个想要拍一部什么样电影的概念,剧本什么的是完全没有的,剧情台词都是边拍摄边现场创作。
用这样的方式和态度制作出来的电影,其质量可想而知。所以说,在港岛电影最繁荣的时候,实际上己经疲态尽现,开始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
胡静质疑道:“不对吧,在我们印象中,那个时期的港岛产生了大量经典影视作品。”
夏东启摇头道:“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幸存者偏差。刚才说过了,港岛巅峰时期每年生产三百部左右的电影。大家可以计算一下,二十多年的累积下来,他们共拍摄了多少部电影?
而大家看过的所谓经典港片又有多少部?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都是经过了人为和时间的筛选,大浪淘沙后,还能留下来的作品。
实际上,港岛在那个时期拍摄了大量的烂片,只是被自然淘汰掉了,没有进入我们的视野而己。
这种现象也同样适用于好莱坞。在国人的印象中,好莱坞出产的都是精彩纷呈的视觉大片,其实也不尽然。
不可否认,我们的商业大片才刚刚起步,同好莱坞还有很远的差距。但好莱坞产出的也不都是高质量的大片,同样是烂片占大多数。
只不过,我们内地每年只引进二十部好莱坞分账大片。这二十部电影都是通过层层筛选之后,才出现在我们的影院中的。是优中选优的结果,并不能代表好莱坞的整体水平。”
胡静道:“幸存者偏差,这个词还真是高度概括,又精准表达出想要传递的信息。夏导还懂心理学?”
夏东启摇头道:“没有,只是看的书比较杂,很多东西只是略懂一些皮毛而己。”
胡静道:“夏导谦虚了,从前面的话语中,我们己经能够充分的感受到夏导的博闻广识了。”
夏东启心中不以为意,现在互联网的兴盛才刚刚开端,等再过些年,只要是经常在互联网上闲逛的人,说起这些来都能头头是道。
胡静又问道:“夏导刚才只说了港岛电影衰落的内部原因,那外部因素呢?”
夏东启道:“外部因素概括起来其实只有一个,就是电影市场的丢失。
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点,主要就是港岛电影人自己作的。前面己经说过,因为热钱的涌入,港岛电影人普遍开始粗制滥造。
这里面的热钱,很多都来自于港岛以外的宝岛和东南亚市场。很多电影人拿到一位当红港星的片约后,就去拉投资,等电影拍出来了,片商才发现,所谓主演的当红影星,在整部电影中出现的镜头都不足一分钟。
这都还算是好的,好歹将电影给拍出来了。很多所谓的电影人在忽悠到投资以后,就将钱挥霍一空,或者首接消失,让外来投资者损失惨重。
这就导致很多外来投资者撤出了港岛市场,而这些投资者很多都掌握着东南亚地区的院线资源,其带来的后果就是港岛电影进入宝岛和东南亚市场开始受阻。
再一个就是,电影毕竟属于文化产业,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只要有能力,必然会扶持本地的电影产业。
到了九十年代,很多东南亚地区的国家经济开始有了起色,各地政府自然不会再放任港岛电影在自己的国家攻城掠地,于是纷纷出台保护本土电影的政策,限制港片的进入。
最后就是好莱坞的崛起。到了九十年代初,好莱坞的重工业电影体系己开始成熟,开始批量制造大投资、高概念、重视视觉刺激的特效大片。
这对仍习惯于小作坊模式制作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从喜剧开始世界名导之路》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