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3章 文叔本意荐国昌,事违人心凉(2)(1/4)
且说黄庭坚出宫之后即去寻那苏轼,告知入宫的点点时事。
黄庭坚说道“苏翁,今日入得宫中,与官家高论时事,并与赵煦私议天下。”
苏轼急忙问道“结果如何?”
黄庭坚答曰“官家之意尚不明了,只是官家惧怕人臣结党,又复新旧之争,但是赵煦却意在早日亲政,希望我等协助之。”
苏轼道“我早料到赵煦会如此心急,已经等了七八年了,何至于再等上一两年。官家所言结党乃是古今官者都在意之举。吾等皆不为钱财所困,未必会成奸佞之徒。”
黄庭坚回道“纵观前志,诸如王公,身正也未必能撑起一道江山。”
苏轼对曰“是啊,自古变革皆耗费人心,甚至殒身折命。这未来之势未必真如我等所料。”
黄庭坚说“赵煦深宫寂寥,且无人诉说,因此心急,目前赵煦最多见的是赵挺之和蔡卞,此二人如有悖逆,恐会乱其心志,赵挺之寂寂无名,不知其心所向,蔡卞有大才学,但也并非能入吾等之列,或会与吾等为敌。王公新政,得神宗皇帝全力支持,尚且不了了之,我害怕将来赵煦之力未必能比得上先皇帝。”
苏轼道“吾等既然选择了为朝尽忠,当不惧此难,且尽人事听天命。官家可有言关于出兵之事?”
黄庭坚回道“官家所言出兵皆无关痛痒,这些深宫居久之人,哪里懂得国之存续不仅毁在于内,更毁于外。其所言与前番并无出入,可依前例而行。”
苏轼则道“闻当今出兵在即,官家心却不顾。汴京繁务只缠于老臣一身,鲁直可有通知李格非速速归来,以入官道,速解我等燃眉之急。”
黄庭坚对曰“我数日前以苏翁笔锋书信于李格非,如若与我所料,李格非现今已在路途,不日便可赶到汴京。”
苏轼道“如此甚好。”
话说李格非与唐国昌此刻也确实正在路途,接到苏翁急招,不敢怠慢,星夜兼程,日行几十里。历城与汴京相距数百里,李格非更是来来回回数次,轻车熟路的,而对于唐国昌虽然未有来往,但是跟随李格非,亦无所惧哉,正是第四日午后时分,李格非的马车入得陈桥门(汴京东北方向的城门)。一入此门,便入得锦绣之城,此时正值夏初时节,林荫大道上郁郁葱葱,街上行人来来往往,对于李格非来说见多不怪,而对于唐国昌来说却是格外清切,不知不觉中他已经离开汴京十几年了,又见此番情景更是感慨良多,岁月总是如此扰人心魂,那唐国昌曾今也是功名在身之人,内心的思绪更是与凡人有异,经不住之间就吟诵起欧阳文忠的祝春词“把酒祝东风”:聚散苦匆匆,此别离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李格非闻听此言语,知是唐国昌又念往事,情义翩至,遂言“国昌贤弟感怀,非与你同,今晚且同祝东风共把酒,话斯年感遇问苍穹。”
唐国昌笑道“文叔兄莫要在乎唐某之感悟,吾等还是尽快与苏翁相见为好。”
李格非说,“见苏翁自然要紧,但是苏翁之宅离此尚不近也,更何况吾等长途跋涉,衣衫褴褛,更需停息休正,沐浴更衣为上。”
唐国昌遂赞同之。二人择一客栈住下,且饮餐饭,更酌美酒。
第二日,李格非引唐国昌去拜会苏轼。
见得苏轼,唐国昌遂感激情兴奋。
苏轼先说“李文叔归来,且把老夫盼的长久。目前汴京之事更需人手,李文叔归来,可解老夫千愁。”
李格非笑道“苏翁莫急,且看我于历城给你带谁同来?”说完即领唐国昌拜会苏轼。
苏轼见唐国昌,一眼莫名,不知其为何人,遂满脸疑问。
唐国昌遂解释道“唐某曾是王公府上执笔,因曾有误入流民作乱经历,被朝廷关押欲除我性命,幸亏苏翁及王公等一众志气豪臣搭救,吾才得一性命,今知苏翁欲招纳天下之士,吾愿入汴京,听候苏翁差遣,但有所命,无有不从!”
苏轼突然想起来唐国昌的来历,兴奋的说道“哦!原来是故人,怪不得如此熟识。苏某交际天下,相逢而不识之人也多,今未能一眼认得,莫怪也。”
李格非笑道“真是时光匆匆,岁月撩痕,数十年各人已经不是从前的面容,慨叹之!”
唐国昌急忙谦说“苏翁乃天下大家,昌何敢怪之。只是昌为罪臣,不知这汴京城是否还容的下我。”说完此句唐国昌略带伤感且心虚。
李格非向苏轼进言道“国昌贤弟曾有功名在身,现在为历城衙门县蔚,官门之事不在话下,而且生的魁梧健硕,力更异于常人,这种人才可谓是无所不能,若要弃之实在可惜。”
苏轼说道“国昌之事,吾等都了解,国昌之为人,也是天地可鉴,必无忧也,今事已过去多年,多少人已经淡忘,多少人也莫名后悔陷之。现在乃是用人之计,不会拘泥于小节。”
唐国昌拜谢苏轼“既然如此,昌官不谓小,俸禄不谓少,只求为苏翁所用。”
苏轼道“唉!吾岂能让宋士干如此粗重之事。既然你曾为王公府上执笔,且从旧职,正巧苏迈被户部抽调征粮,府上无一人可用,吾乃任你为苏门执笔,书记官家银钱税务军策粮道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宋歌声声慢》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