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13章 月光流淌(2/2)
\" 后来那枚银针准确地刺入穴位时,猎户发出舒服的喟叹,她看见师父眼里的笑意,像晨光落在水面上。
小师妹已经开始捣药了,铜杵在药臼里发出咚咚的声响,节奏竟和当年师父捣药时一模一样。苏瑶望着窗外,晨光已经爬满了院墙,墙头的牵牛花顺着藤蔓往上攀,卷须轻轻触碰着瓦当,像极了指尖轻按穴位的力道。药堂里弥漫着各种气味,薄荷的清凉,当归的醇厚,艾草的温苦,还有小师妹新采的野菊的清香,这些气味混合在一起,是她从小闻到大的味道,是家的味道。
她拿起那枚刻着 \"瑶\" 字的毫针,针尖对着阳光,看见细小的光穿过针孔,在药柜上投下一点金色的光斑。忽然明白师父说的 \"针魂\" 是什么了。那是小师妹连夜打磨火罐的执着,是虎娃母亲送来的那篮带着露水的青菜,是师父临终前依然记得教她飞针的慈爱,是所有医者对生命的珍重。
苏瑶的目光落在王庚袖口的针套上,那抹紫苏的青紫色在晨光里泛着柔和的光泽。张思贞的绣活向来精细,针脚密得像蚕娘吐的丝,紫苏叶的脉络用银线勾勒,在阳光下能看出细微的闪光。她记得这方绣布原是思贞给王庚做的荷包,去年王庚初学耳针,总把银针弄丢,小师妹便拆了荷包的系带,缝成七个指节长的针套,恰好能容下七根银针。
“她采的薄荷该带着露水吧。” 苏瑶接过竹篮,陶碗里的汤药还冒着热气,升腾的水汽在碗口凝成细小的水珠。药香里混着淡淡的姜黄味,是她特意交代的方子 —— 陈阿公有胃寒的老毛病,加三钱生姜能中和药的苦寒。王庚跟着她学了五年,抓药时总记得在药方末尾添上这味,就像当年苏瑶跟着师父时,总会在治风寒的方子上加片紫苏叶。
王庚指尖划过针套上的紫苏叶,忽然想起去年给陈阿公扎耳针的事。那时他刚学会耳穴定位,信心满满地要展示新技,却把神门穴当成了交感穴。银针刚刺入,陈阿公就皱起眉头,苏瑶当时正在碾药,隔着药碾子的咕噜声轻声提醒:“耳郭薄如蝉翼,错一分就差千里。” 他慌忙起针时,看见苏瑶握着他的手重新下针,她的指尖带着艾草熏过的温热,穿过他的指缝落在针尾,那力道轻得像春风拂过水面。
“阿公近来总说头晕?” 苏瑶将银针收入行医箱,最底层的抽屉里躺着个牛皮本子,里面记着镇上每个人的脉象。陈阿公的那页画着歪歪扭扭的曲线图,是王庚每日记录的血压变化,旁边用红笔标着 “晨时喝淡茶”“黄昏少出门”,字迹和小师妹的 “要轻轻的” 有着异曲同工的认真。
“昨儿路过阿公家,看见他在院里晒药草。” 王庚帮着拎起行医箱,箱角的铜锁在晨光里晃出细碎的光,“他说想学制膏,说等天冷了给虎娃做防冻膏。” 苏瑶闻言停下脚步,药箱的铜环撞在膝盖上,发出清脆的响。她想起师父也曾在这样的晨光里教她熬膏,铜锅咕嘟咕嘟地响,药汁在竹铲下泛起琥珀色的泡沫。“熬膏如熬心,” 师父的木勺搅着药汁,“火大了会焦,火小了不成型,得像守着春芽破土,急不得。”
穿过巷口时,卖豆腐的阿婆正掀开竹罩,蒸腾的热气裹着豆香漫过来。“苏大夫去看陈老爹?” 阿婆用荷叶包了块热豆腐递过来,“今早磨的豆浆,让老爹趁热喝。” 苏瑶接过荷叶包,指尖触到阿婆粗糙的掌心 —— 那双手常年泡在浆水里,指关节肿得像老树根,却总能准确地分出豆腐的老嫩。她忽然想起师父说的 “手有灵性”,药农的手能辨出草药的真假,绣娘的手能感知丝线的松紧,而医者的手,要能摸出脉象里藏着的风雨。
不想错过《医女的大唐恋歌》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