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16章 高堂隆传(3/5)
带领人们疏通河道,历经二十二年才平息了洪水。当时的灾难之重,没有比这更严重的;劳役之久,也没有比这更长的。然而,尧帝和舜帝作为君主,只是在朝堂上指挥,而没有亲自参与劳役。禹治理洪水,各地的士人都有贡献,君子和小人各有分工,各司其职。
如今,我们并没有像当时那样紧迫的形势,却让公卿大夫和普通百姓一起从事劳役,这在四夷之地传开,不是好名声;记录在史书上,也不是好的记载。因此,有国家和家族的人,应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事物着手,像慈母一样养育百姓,这样才能被称为“和乐平易的君子,百姓的父母”。
如今,上下都在劳役之中,疾病和灾荒不断,耕种的人越来越少,饥荒频繁发生,百姓难以度过这一年。应该更加怜悯和体恤百姓,以解救他们的困境。我观察古代书籍所记载的内容,天与人的关系,没有不应验的。因此,古代的圣明君主,敬畏上天的旨意,遵循阴阳的规律,小心翼翼,唯恐有所违背。这样,治理国家的道路才能畅通,德行才能与神灵相合。即使灾异发生,只要心怀恐惧,修正政治,没有不延长国运的。
到了末代,那些昏庸的君主,不遵循先王的法令,不听从正直之士的忠言,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对灾异的警告毫不在意,没有不陷入灾难,导致国家覆灭的。
既然天道已经明确,那么请从人道的角度来讨论。人的六种情感和五种本性,都存在于人的内心。欲望和廉洁,各占其一。当它们发动时,会在心中相互争斗。如果欲望强烈而廉洁薄弱,就会放纵无度;如果精诚之心不能克制,就会过度放纵。情感所在,不是喜好就是美好,而美好之物的聚集,离不开人力和粮食布帛的支持。如果情感没有节制,那么人就会承受不了劳累,物力也满足不了需求。劳累和需求同时到来,就会引发祸乱。因此,如果不克制情感,就无法相互供应。孔子说:“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必然会有眼前的忧患。”由此可见,礼义的制度,不是为了限制名分,而是为了远离祸害,实现治理。
如今,吴、蜀两个敌人,不仅仅是小股的盗贼或聚众闹事的匪徒,他们占据险要之地,凭借江河之利,拥有众多的士人和百姓,自称皇帝,想要与我们中原王朝抗衡。如今,如果有人来报告说,孙权和刘备都在修养德行,实行清廉节俭的政策,减轻赋税,不追求奢华的物品,凡事都咨询老成持重的贤士,遵循礼法制度。陛下听到这些,难道不会感到忧虑,认为他们难以迅速讨伐消灭,从而成为国家的忧患吗?如果报告说,那两个敌人都是无道的君主,奢侈无度,役使百姓,加重赋税,百姓无法承受,怨声载道。陛下听到这些,难道不会愤怒他们的暴政,想要迅速对他们施加惩罚,或者至少庆幸他们疲惫不堪,容易攻取吗?如果这样,就可以换位思考,事情的道理也就离得不远了。
秦始皇没有奠定道德的基础,却建造了阿房宫;不担心内部的变乱,却修筑了长城。当他和臣子们制定这些计划时,也是想要建立万世的基业,让子孙长久地拥有天下,哪里想到有一天一个平民百姓振臂一呼,天下就会倾覆呢?因此,我认为如果古代的君主知道他们的行为必将导致失败,那么就不会去做。所以,亡国的君主自认为不会亡国,然后才会真正亡国;贤明圣哲的君主自认为会亡国,然后才会不会亡国。
从前,汉文帝被称为贤明的君主,他亲自实行节俭,施惠于民,养育百姓。然而贾谊却认为,天下处于倒悬的困境,有三件事情令人痛哭,两件事情令人流涕,还有一件事情令人长叹。更何况如今天下凋敝,百姓没有足够的粮食储备,国家没有足够的物资储备,外部有强大的敌人,军队长期驻扎在边境,内部大兴土木,州郡动荡不安。如果有敌人入侵,我担心正在服役的百姓无法奋起抵抗敌人。
此外,官员和将领的俸禄逐渐减少,与过去相比,只剩下五分之一;那些休假的官员也被取消了粮食配给,原本不应缴纳的税款,现在也要缴纳一半。这样一来,虽然官府的收入比过去增加了,但支出却比过去减少了。然而,国家的财政仍然常常入不敷出,牛肉税等小税种不断被征收。反过来推算,这些费用必然有其去向。
而且,俸禄和赏赐的粮食布帛,是君主用来恩养官民、掌控他们命运的手段。如果现在被削减,那就等于夺走了他们的命。既然得到了,却又失去了,这正是滋生怨恨的根源。《周礼》中规定,大府掌管九种赋税的收入,以满足九种用途的支出,收入有其固定的份额,支出也有其明确的用途,两者互不干扰,各自足够。在满足各种需求之后,再用剩余的贡品供应君主的玩好之物。此外,君主使用财物,必须经过司会的审核。
如今,与陛下一起在朝堂上治理天下的人,不是三司九列的高官,就是台阁的近臣,都是陛下的心腹,应该直言不讳。如果他们看到陛下的举措有失妥当,却不敢直言相告,只是唯命是从,唯恐不能胜任,那么他们只是摆设的臣子,而不是真正的辅佐之臣。从前,李斯曾教唆秦二世说:“作为君主,如果不放纵自己的欲望,那就像是被天下人束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白话三国志》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