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3章 长安喋血怨煞沸 汉帝流离鬼神惊(6/6)
宜迟!请速上马先行!”
献帝却泣道:“朕岂能抛下百官独自逃生!”群臣闻言,皆放声大哭,场面凄惨。
杨奉、董承见追兵已近,别无他法,只得护着献帝弃了车驾,步行逃往黄河岸边。李乐等人寻到一只堪堪能用的小渔船。当时正值严冬,寒风刺骨,黄河岸边结着薄冰。献帝与皇后冻得瑟瑟发抖,被众人搀扶着来到岸边。河岸陡峭,难以登船,而身后追兵的马蹄声已清晰可闻!
杨奉急中生智,解下数条马缰绳连接起来,道:“用此绳缚住陛下腰间,缓缓放下船去!”
恰在此时,国舅伏德不知从哪里弄来了十数匹白绢,叫道:“此绢坚韧!可接连起来,将陛下与皇后包裹住放下!”
行军校尉尚弘立刻依言,用白绢将献帝、皇后紧紧包裹,众人合力,小心翼翼地将他们放下小船。李乐手持利剑,立于船头警戒。伏德则亲自背着伏皇后下到船中。
岸上尚有许多官员、侍卫也想争抢上船逃命,纷纷拉扯船缆。李乐眼见追兵将至,心一横,挥剑将那些拉扯船缆的手臂、手指尽数砍断!惨叫声、哭嚎声响彻河岸,落入冰冷河水中的断指残肢,瞬间便被染红!
小船艰难地渡过黄河。抵达对岸时,跟随献帝的只剩下寥寥十余人!
杨奉在附近村落寻得一辆破旧的牛车,载着献帝前往大阳县。途中饥寒交迫,无处觅食。当晚,竟只能宿在一间四面透风的破败瓦屋之中。当地有老农不忍,献上一些粗糙的粟米饭。献帝与皇后同食,那粗粝的饭食难以下咽,二人相对流泪。
次日,为笼络兵权,献帝下诏,封李乐为征北将军,韩暹为征东将军,这才勉强启程。路上,竟又遇到失散的太尉杨彪、太仆韩融二人寻来,君臣相见,抱头痛哭。
韩融自告奋勇:“李、郭二贼,尚肯听老臣一言。臣愿舍命再去劝说二贼罢兵,陛下善保龙体要紧!”说罢,毅然离去。
李乐请献帝暂歇于杨奉营中。杨彪则建议前往安邑县暂避。
一行人抵达安邑,此地亦是残破不堪。献帝、皇后只能暂居茅屋之中,连门扇都没有,只能砍来荆棘围在四周充当篱笆。汉家天子竟沦落至此!每日,献帝就在茅屋下与大臣商议国事,而那些拥兵自重的将领,则带着亲兵在篱笆外“镇压”,名为护驾,实为监视。
李乐、韩暹等白波军将领更是骄横跋扈,大权独揽。百官稍有不满,便被当着献帝的面肆意殴打辱骂。他们故意送上浑浊的酒水和粗劣的饭食,献帝也只能含泪咽下。这二人甚至连名保举了二百多名自己的亲信、部曲,乃至军中的巫医、马夫等流氓无赖,都封为校尉、御史等官职!仓促之间连官印都来不及刻制,竟用锥子在木头上胡乱划刻代替,朝廷体统荡然无存!
再说那舍命前去劝和的韩融,竟真的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了也已疲惫不堪、担心诸侯讨伐的李傕、郭汜二人,暂时同意罢兵,并放还了被掳的百官和部分宫人。
然此时关中大荒,百姓流离,饿殍载道。幸得河内太守张杨、河东太守王邑敬献粮米绢帛,献帝等人才算稍稍安定。董承、杨奉开始商议修复洛阳宫殿,准备迎驾还都。
但掌控兵权的李乐却不愿离开自己的地盘,公然反对。董承劝道:“洛阳乃大汉旧都,龙脉所在。安邑蕞尔小县,如何能容纳天子车驾?奉驾还都,乃是正理!”
李乐蛮横道:“你们要去洛阳自己去!老子就留在此地!”他暗中却派人联络李傕、郭汜,欲再次劫持献帝!
董承、杨奉、韩暹得知李乐阴谋,不敢停留,连夜整顿兵马,护送献帝车驾,向东边的箕关疾行,欲尽快脱离险境。
李乐发现献帝已走,勃然大怒,不等李、郭援军到来,便亲自率领本部兵马,连夜追赶!追至四更时分,已到箕山之下。李乐在后大叫:“车驾休走!李傕、郭汜大军已到!”其声灌注煞气,在夜空中回荡,意图恐吓!
献帝本就惊弓之鸟,闻言吓得心胆俱裂!就在此时,只见前方山上火光冲天而起,杀声震野!不知是敌是友?
正是:前番长安双魔乱,今朝河东三寇缠。
不知这多灾多难的汉家天子,最终能否逃出这无尽的劫难与黑暗,且听下文分解。
喜欢三国野史!。
不想错过《三国野史!》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