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12章 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5/7)
国论》,拆开一看,只见上面写道:
“或问:自古以来,能以弱胜强者,其用兵之术究竟如何?答曰:身处大国而无内忧外患者,其君臣往往骄傲懈怠;而身处小国而常有忧患者,其君臣则往往励精图治。骄傲懈怠则容易滋生内乱,励精图治则国家安定,此乃世间常理。故而周文王爱民如子,积蓄力量,方能以弱小之国战胜强大的商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体恤民众,方能以衰败之国消灭不可一世的吴王夫差。这便是以弱胜强的真正秘诀所在。”
,!
“又有人问:想当年楚汉争霸,楚国强盛,汉国弱小,双方曾划定鸿沟为界,约定罢兵。然张良却认为,民心思定,人心所向,难以轻易动摇,遂劝说汉高祖率兵追击项羽,最终大破楚军,项羽自刎乌江。这难道不是以弱胜强,且不必效仿周文王、越王勾践那般徐徐图之吗?答曰:商、周之时,诸侯世袭,君臣之分早已根深蒂固。在那种时代,即便有汉高祖那样的英雄,又怎能凭借三尺青锋,轻易夺取天下呢?等到秦朝废除分封,改行郡县之后,百姓不堪秦朝暴政之苦,天下分崩离析,豪杰并起争夺。如今我大汉与北魏,皆是传承数代,国祚已定,并非秦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之时,实际上更像是六国并立,互相抗衡的局面。因此,我等可以效仿周文王,积蓄国力,待时而动,却难以效仿汉高祖,一蹴而就。时机成熟才能行动,胜算较大方可出兵。所以,商汤、周武王之师,皆能一战而定天下,正是因为他们看重民力,审时度势的缘故啊。倘若一味地穷兵黩武,不幸遭遇重大失败,即便有再高明的智者,也难以挽回败局了。”
姜维看完这篇《仇国论》,不由得勃然大怒,猛地将其掷于地上,厉声喝道:“此等腐儒之见,目光短浅,只知偏安一隅,苟且偷生,安知我恢复中原,重兴汉室之雄心壮志哉!”他认为谯周所言,皆是怯懦畏战之词,动摇军心,其“急功近利之意”与对自身能力的“过度自信”,使他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
他当即下令,尽起汉中大军,号称二十万,再次杀向中原。出兵之前,他询问心腹将领傅佥道:“以将军之见,我军此番出征,当先取何地为宜?”
傅佥思索片刻,答道:“启禀大将军,据末将所知,魏国屯积粮草之处,多在长城一线。如今司马昭主力东征,关中空虚,我军可出奇兵,径直攻取骆谷,翻越沈岭,直捣长城。若能先焚其粮草,断其补给,而后再挥师直取秦川,则中原大地,便如探囊取物,指日可定矣!”
姜维闻言,抚掌大笑道:“将军之见,与吾之计,不谋而合也!”当即依傅佥之策,亲率大军,秘密出骆谷,翻越险峻的沈岭,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了魏国长城防线之前。
却说负责镇守长城一线的魏将,乃是司马昭的族兄司马望。此人虽名为宗室,然才能平庸,守成尚可,临机应变则有所不足。城中虽屯积了大量的粮草军械,然守军兵力却相对薄弱,皆因主力已被司马昭调往东线。
司马望听闻蜀军数万大军,竟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长城之下,早已吓得魂飞魄散,急忙与其麾下将领王真、李鹏二人商议。三人合计之后,自知兵力不足,不敢固守坚城,竟率领城中大半兵力,退往城外二十里之处下寨,试图凭借野战,迟滞蜀军攻势,等待援军。
次日,蜀军大队人马杀到。司马望硬着头皮,与王真、李鹏二将共同出阵迎敌。姜维一马当先,立马阵前,遥指司马望,厉声喝道:“司马望匹夫!汝家司马昭,名为汉臣,实为汉贼!如今更是将当今天子挟于军中,名为亲征,实则欲效仿当年李傕、郭汜之流,操控君上,行不轨之事!吾今奉大汉天子明诏,兴仁义之师,前来问罪!汝若识时务,当早早献城归降,尚可保全尔等身家性命。若敢顽抗,负隅顽抗,城破之日,必将尔等全家老小,尽数诛戮,玉石俱焚!”他声如洪钟,其“正义凛然之气”与对司马氏的“切齿痛恨”,使得魏军阵中不少士卒都面露惧色。
司马望色厉内荏,强作镇定,大声反驳道:“姜维小儿,休在此妖言惑众!尔等蜀鄙小邦,不自量力,屡屡兴兵,侵犯我大魏神圣疆界!若不即刻退兵,必教尔等死无葬身之地,片甲不留!”他话音未落,其背后副将王真,已然按捺不住,挺枪拍马,直冲蜀阵而来,欲要先声夺人。
蜀阵之中,猛将傅佥早已跃跃欲试,见状大喝一声,亦挺枪出迎。两马相交,双枪并举,二人战在一处。战不十合,傅佥觑个破绽,佯作不敌,拖枪便走。那王真不知是计,以为傅佥武艺不过如此,心中“轻敌之念”大起,当即催马紧追,挺枪便向傅佥后心刺来。
说时迟,那时快!傅佥听得脑后枪风袭来,猛地一矮身,巧妙地闪过了这志在必得的一枪。紧接着,他猿臂轻舒,竟如探囊取物一般,一把抓住了王真的手臂,用力一拉,便将那王真活生生地从马背上给拽了过来,反手擒住,便要回本阵。
另一名魏将李鹏见王真被擒,勃然大怒,纵马舞刀,如疯虎一般,直奔傅佥而来,试图将其救下。傅佥见李鹏来势凶猛,却不慌不忙,故意放慢了马速,待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三国野史!》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