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2章 天时地利与人和(1/2)
好书推荐:
明太祖规定‘见丁授田一十六亩’。*e*z.k,a!n?s`h/u-._n¨e·t\
也就是说,一个成丁可以获得十六亩的良田。这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确实很多,有了这么多的良田,温饱基本上是可以解决的。但是,这是太祖时期啊。经过了这么多年,等到了万历年间,这个制度早已经荒废了。不然,按照顾家的人口来算,成丁有顾老头、顾老大、顾老二、顾老三,一家四丁,那就是六十多亩地。可是,整个顾家村有多大?再加上,顾家村又有多少成丁?更为关键的是,还有一个土地兼并的问题存在呢。顾家村的大户,那就是顾家二爷,其长子为太和县的主簿,乃是正九品的官员。顾家村为数不多的秀才之一。二子从商,成为了江浦县有名的商贾之一,早年就跟着一个行脚商,后来得了一场造化,从此发家致富,还拥有了一支船队。江浦县地处长江以北、应天府之北。一江之隔,想要连接南北,那就必须要依靠船。而有一个船队,那必定是要有一些手眼通天的关系,上下都能打点好,才能在这应天府的北边儿,有一支船队。不然,仅仅是一个漕帮,就能够把他的船队给蚕食殆尽。?+o0μ?&0?a小[¥说,?-网· )_?最???新·°章;3%节£÷o更@?|新·t$快/三子也考中秀才,如今在正在继续求学,等三年之后的参加乡试,要是高中,那就是举人老爷。另外还有三女,也都是嫁了一个不错的人家。所以,顾家二爷在顾家村的威望还是比较高的,家中也还算是富裕。也正因为如此,顾家这一支的五个兄弟还算是团结,在顾家二爷的帮衬之下,都还能撑起一个家,送家里的后辈儿们识字读书、参加科举。顾老三一下子借了九十两白银,当然,其中真正的白银也就三十多两,剩下的全都是铜钱。在明朝中期,白银已经成为了主要货币。其原因就在于这铜钱粗制滥造,还有很多私人铸造的铜币,导致铜币的货币价值一直在贬值。购买力在下降。而黄金的储存量非常低,相对来说,白银的存量要多一点儿,也就成为了货币。顾老头的脸面自然是不值钱的。就算是现在顾老大出面开口借钱,那更是没人会借给他。一个人的名声臭了,干啥都是错。顾家大爷和顾家二爷等人,还是看在读书的顾学州,以及即将读书的顾青两人的面子。,8!6′k?a·n^s?h?u·.¨n-e*t+这才继续借了钱。说白了。前者八十两是为了消灾。顾老大再怎么样,那也是顾家的人,不能就这么让他死在外面,还把顾家的名声给搞臭了。后者十两是为了养一个读书人。不管是顾学州还是顾青,只要是他们两人有一人能够考中。对于顾家这一脉来说,都是天大的好事儿。宗族观念在很久很久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后来也就有了一个词,叫做名门世家。而相对来说,南方的宗族观念是最浓厚的。顾老头带着顾青四处凑钱,用来买纸笔、交束脩。顾陈氏则是开始给顾青缝制一套衣袍,因为顾青现在身上穿的衣袍已经旧了,不能让他去私塾,被同窗笑话。顾老三则是去砍了竹子,要给顾青编织一个箱笼。 说起来,顾学州的那个箱笼就是出自于顾老三之手呢。顾老大一个读书人,顾老二一个懒散人,前者看不上这个手艺,后者是不愿意学。也就顾老三学了几个手艺,想着以后要是有什么了,没法儿种地,还能有一个手艺养活家人。不管在什么时期,普通老百姓永远是真正践行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真理。等到顾老头带着顾青回来。已经是下午。他没有把钱锁起来,而是直接藏了起来。因为这一笔钱,也算是顾家的希望,不能出现一点儿的差错。顾青在没有去私塾读书之前,依然是跟着顾老头下地干活儿,什么都做,还继续端茶倒水,和以前没什么区别。看的顾老头是越发满意,就连老柯氏在喝了顾青递上来的水之后,也顺嘴问了问顾青,累不累,要是累了,是可以休息一会儿的。对于老柯氏而言,不管是顾学州还是顾青,那都是她的孙。只要是有个出息,那她也有面子。以前的顾青,那肯定是没啥出息,和他老子一个样儿。如今的顾青要去读书了,那肯定是第二个顾学州,甚至是第二个顾长庚。顾青笑着回道:“不累,跟着阿爷、阿奶一起干活儿,不管做什么,都不累。”这小嘴儿,那是越来越甜了。听得老柯氏心里一暖,这段时间出了顾老大这事儿,老太太是真的深受打击。已经很久很久没有笑过了。这会儿,脸上总算是看到了一丝笑意。“好孩子。”老柯氏把碗递给了顾青,称赞了一声。顾青看起来好像是得了一声称赞,高兴的不得了一样,抿着嘴,不好意思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历公务员》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