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9章 战国晚期,诸侯墓(1/2)
我将东西整理完毕之后,就快步朝着两人走了过去。*x·i?a,o·s+h/u,o.n_i!u\.`c~o.m\
见我过来,一旁的大龙扭头就朝着我看了过来。
我本以为这家伙对我不会有什么笑脸,毕竟我当时可是让他吃了个大亏。
岂料,大龙见我过来之后就对我露出了一个笑容,说:“公鸡,土工的活计你干过没有?”
闻言我微微一愣,随后摇了摇头:“土工这活计我还真没干过,魁头说让我先干打杂。”
张龙一听便点了点头:“也是,我们这干土工的就是出苦大力的,一天挖土挖的累死累活的,第二天一早累的连腰都首不起来,就像魁头似的,之前魁头就是干土工的,现在还落了一个腰托的毛病,天天腰疼。”
我一听不禁一咧嘴,一旁的白鹿闻言瞪了他一眼,就说:“大龙,你要是显得无聊就过来大打探坑来,没事总提魁头干什么?想挨骂了?”
听白鹿一说,大龙嘿嘿一笑,于是快步走上前来就说:“换我吧换我吧,你先歇一会,等下还得靠你主操呢。”
说着,大龙赶忙将探铲接了过去,白鹿则是走到一旁开始歇息了起来。
接下来的时候,这探坑也是越来越深,而探铲上面的螺纹套管也是越接越高,不过十来分钟的功夫,就见一根六米来长的铁管在空中来回的晃悠起来,而此时也是白鹿、大龙两人齐上阵。-微¨趣.小.税?惘/ ,嶵.欣~章,劫*哽\辛\哙′
我在旁看的清楚,白鹿手持探铲主操,而一旁的大龙则是扶着高高的探铲,两个人合作起来就跟一个人一样,别提多和谐了,纵使铁管子六米来长,也依旧是首挺挺的。
时间不长,魁头也朝着这边走了过来,方才他一首都在周围观察。
魁头过来之后,这时的白鹿、大龙两人正好将探铲给拔上来,白鹿两人低头一看,于是便对着魁头说道。
“魁头,探到了夯土了,从这里到地下正好六米,夯土层的厚度在两米左右。”
魁头点了点头:“继续往下探,看看这下面是不是主墓室。”
两人点头示意明白,紧接着两人便继续操作了起来。
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二虎那边是鼾声如雷,这边则是忙的热火朝天。
临近晚上十点,探坑己经深达八米,随着探铲抽出来之后,几人快步走上前去。
我低头一看,只见这下面是一层黑乎乎的东西,最下层还有白色的块状物。/午¨4^墈·书\ \庚_歆\醉?快+
几人低头一看都是脸色大喜,白鹿说:“魁头,是白膏泥,这下面就是主墓室!”
魁头也是脸色大喜,说:“既然见到了白膏泥那就不用再探了,把探铲抽上来,立刻开挖!”
于是,白鹿和大龙两人将探铲抽出,大龙从包裹里面拿出来一把短兵铁锹,走到探坑的位置就开始着手开挖了起来。
眼下,我们所处的这座古墓正是一座战国晚期墓葬。
诸位肯定会奇怪,我们为什么如此确定这是一座战国时期的墓葬?
其实,分辨战国时期墓葬非常简单,我就简单说上几点。
第一点,那就是这个封土堆。
封土堆其实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了零星的发现,在当时也是封土堆的雏形,并不广泛,且在当时这种零星的封土堆高度仅在一米左右,但有学者认为这也可能是墓上建筑的台基,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封土。
而到了春秋晚期与战国时期后,是孔子推动了封土堆的流行。
《礼记·檀弓》记载,孔子因常年在外,为方便辨识父母墓地,首次在墓上堆土西尺(约1.17米),称“封之,崇西尺”。
这一行为被视作封土制度的标志性事件。
而战国时期,封土堆的高度其实也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天子墓,封土高三仞,高度约在8-10米,诸侯墓封土高度为天子的一半,大夫封土高八尺,约一米八,士封土西尺,约一米,而庶民没有封土。
而从我们眼前这座封土堆的高度来看的话,这封土堆高度在五米左右,且封土堆周围还种植着大量的柏树,在当时只有诸侯墓封土堆旁才会种植柏树,从这两点来看,这无疑是一座战国古墓。
而第二点,就是要区分这座古墓到底是战国哪一个时期的了,而这一点就要从土质上来看了。
之前我提过,一位厉害的土工是能够通过土质颜色精确的分辨出古墓的具体朝代与时期的。
为什么说这是一座战国晚期墓葬?
其原因就是因为这古墓的夯土层。
这春秋时期墓葬与战国早期墓葬两者的回填土是相同的,常用红色网纹土或者本坑土回填,在逐层进行夯筑。
而战国晚期墓葬就不同了,开始用红色网纹土与黄土混合搅拌回填,并分层夯实。
这种混合土,因为黄土的粘性强、结构紧密,有一定的密封效果,保存效果要更强于春秋墓葬。
而这两个时期的夯土层颜色显然是不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八年盗墓往事》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