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3章 孙承宗出山(1/2)
暖阁内,灯火通明。¨x~x,s/w!k_.¨c¨o·m!
崇祯皇帝听完周涛的奏报,脸色微变。
站起身,在暖阁内来回踱步,龙袍的衣角带起一阵微风。
“喜峰口……大安口……”他低声喃喃自语。
半晌,停下脚步,目光如炬:“周涛,此事牵连甚广,一旦判断失误,调动兵马,耗费钱粮不说,若是虚惊一场,动摇的是军心。你所言的种种迹象,可有实证?你……可有十足把握?”
“陛下,臣不敢妄言有十成把握。兵者,诡道也,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建奴历次入寇,其行径皆有迹可循。辽东有袁将军坚壁清野,强攻不易。臣综合各方讯息,加以推断,建奴此次入寇,其意不在攻城略地,而在劫掠滋扰,蓟镇一线,确实更容易突破,不得不防!”
崇祯皇帝又问:“除了哨探活动,还有其他佐证吗?建奴行事实在狡猾,朕不得不慎之又慎。”
周涛答道:“陛下,除了哨探活动异常频繁且行踪诡秘之外,近来关外与蒙古诸部的贸易往来中,粮草、马匹、铁器等军需物资的交易量增加很多。这与建奴以往大战前的准备颇有相似之处。臣以为,这绝非偶然。”
崇祯皇帝深吸一口气,胸中的郁气似乎更重了。猛地一挥手:“传朕旨意,立刻召内阁首辅李标、兵部尚书张缙彦,还有温体仁,入宫议事!”
不多时,李标、张缙彦、温体仁三人匆匆赶到。见崇祯皇帝面色凝重,周涛又侍立一旁,三人心中皆是一沉,知必有大事发生。李标与温体仁交换了一个眼神,张缙彦则微微垂首,等待皇帝发话。
待三人行礼毕,崇祯皇帝示意周涛将方才的密报与推测再说一遍。
周涛将情况又说了一次。
温体仁眉头一挑:“陛下,恕臣直言,周公子此言,未免有些危言耸听了吧?蓟镇防线绵延数百里,虽说不上固若金汤,但也驻扎着数万兵马。\s\h~e′n*n\v~f\u+.\c.o?m+建奴主力如今深陷辽东,与袁崇焕对峙,他们哪来多余的兵力,敢绕道千里,冒此奇险,深入我大明腹地?这不合常理。莫非周公子是听信了什么市井谣言不成?”
周涛平静回应:“温阁老,臣所言并非空穴来风。建奴之狡诈,远胜虎狼。正因其主力看似被牵制,才更可能行此险招,以求出奇制胜。至于兵力,建奴全民皆兵,抽调部分精锐,并非难事。”
兵部尚书张缙彦也连忙躬身附和道:“陛下,温阁老所言甚是。兵部近日接到的边报,虽也提及建奴哨探活动较往日频繁,但并未有大规模集结的确切军报传来。仅凭一些捕风捉影的猜测,便要调动大军,加强蓟镇防务,这……这恐怕会劳民伤财,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动摇军心啊。”
首辅李标沉吟片刻,开口道:“陛下,臣以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边防之事,干系重大,关乎社稷安危。周公子所言,虽看似大胆,却也不无道理。建奴用兵,向来不循常理。当年土木堡之殷鉴不远,不可不防。”
就在此时,一名内侍脚步匆匆,从殿外进来,手中捧着几份用黄封套好的奏折,高声道:
“启禀陛下,通政司转呈,蓟镇总兵及几位边将八百里加急奏报!”
崇祯皇帝心中一紧,厉声道:“呈上来!”
内侍连忙将奏报递上。崇祯皇帝迅速拆开几份,目光飞快扫过,脸色愈发阴沉,握着奏折的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奏报上的内容,与周涛方才的分析和推测,竟是惊人的吻合!都提到了后金小股精锐骑兵在喜峰口、大安口外的长城沿线频繁活动,行踪诡秘,似有窥探关内虚实之意,且其规模有逐渐扩大之势,甚至与巡逻兵士发生了小规模冲突。
抬起头,目光如冰刀一般,狠狠地剐了温体仁一眼。
“温卿,张卿,你们看看!这便是你们口中的‘捕风捉影’吗!”崇祯皇帝的声音里透着压抑的怒火,将手中的奏折往御案上一拍。¨5\4?看!书? /已*发!布^最/新′章·节_
“看来,周卿所料,并非空穴来风!”
温体仁和张缙彦脸色顿时有些难看,温体仁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最终还是垂下头,不敢再多言。张缙彦更是汗湿了后背。
周涛上前一步,朗声道:
“陛下,如今敌情已现端倪,事已至此,犹豫不得,必须立刻加强蓟镇防御!臣有一策,或许能在建奴大举入寇之前,先挫其锐气,御敌于国门之外。”
“讲!”崇祯皇帝的语气不容置疑。
“陛下,臣以为,建奴既欲奇袭,我等便将计就计。可在喜峰口、大安口等几个他们最可能选择的要隘,明面上大张旗鼓,增派兵力,广布旗帜,夜间则多燃火把,虚张声势,使其以为我大军主力已尽数集结于此,严阵以待。如此,建奴斥候探得我主力‘云集’,必不敢轻易从正面强攻。”
周涛顿了顿,继续道:“而暗地里,则精选数支骁勇善战的精锐兵马,由熟悉地形的将领带领,于那些看似偏僻、防守薄弱,却又可能被建奴用作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薪火大明》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