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4章 谋定而后动(1/2)
崇祯皇帝在暖阁中踱步,背影在摇曳的烛光下显得有些萧索。.k~y,a¨n¢k·s..!c_o′m?王承恩垂手立于一旁,连呼吸都放轻了,生怕惊扰了这位心事重重的君主。
当听闻孙承宗不顾年迈,毅然应允出山,周涛已经星夜兼程“请”回京城,崇祯皇帝紧绷的脸上,终于透出一丝活气。猛地停住脚步。
“宣!”几乎没有犹豫,声音里带着久违的振奋,甚至有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半个时辰后,须发皆白的孙承宗在内侍引领下,步入暖阁。他依旧是那副沉稳如山的气度,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沟壑,却磨不掉那份历经风霜的风骨。
“老臣孙承宗,叩见陛下。”孙承宗躬身行礼,动作从容不迫,仿佛只是寻常的一次朝见。
崇祯皇帝快步上前,在孙承宗拜倒前亲手将他扶住。
“先生不必多礼。”崇祯皇帝凝视着孙承宗,目光复杂。
“先生,国事糜烂至此,朕……愧对列祖列宗,愧对天下苍生。”崇祯皇帝的声音有些沙哑,带着深深的疲惫与痛楚,这番话,他从未对旁人如此坦露过。
孙承宗心中一震。
“陛下宵衣旰食,天下皆知。只是大明积弊已深,非一日之寒,亦非一人之过。”
“朕知道。朕知道的,太晚了。但只要大明尚有一线生机,朕便不会放弃。”
“先生,辽东危局,京城安危,朕……就全拜托先生了!”
孙承宗望着皇帝眼中那份超乎寻常的决绝,心中百感交集。
“老臣,自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承宗再次深揖,声音铿锵。*e*z.k,a!n?s`h/u-._n¨e·t\
崇祯皇帝微微颔首,不再多言废话。
“朕意,请先生不必拘于具体官职,任中枢参赞军务,可直接参与蓟辽防务之一切决策与部署,便宜行事。朕会下一道密旨,蓟辽一线,上至督抚总兵,下至参将游击,若有掣肘延误军机者,先生可先斩后奏!”
此言一出,孙承宗心中了然。这是莫大的信任,也是泰山般的责任。皇帝这是将身家性命都押上来了。
“老臣,领旨!”
夜色更深,紫禁城一处偏殿内,烛火摇曳,将几个身影投射在墙壁上,忽明忽暗,气氛凝重。
崇祯皇帝端坐上首,面沉如水,不怒自威。
阶下,孙承宗、周涛并肩而立。内阁首辅李标、兵部尚书张缙彦垂手侍立,神色肃然。温体仁也站在一旁,只是脸色有些不大自然,眼神闪烁,似乎在琢磨着什么。
“诸位,建奴即将入寇,此事已无需再议。”崇祯皇帝开门见山,语气冰冷,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周涛上前一步:
“臣与孙阁老商议,拟在喜峰口、大安口等处,大张旗鼓,令敌以为我军主力集结于此。同时,抽调精锐,另寻僻静小径,预设伏兵。再辅以坚壁清野之策,断其粮草补给,迫其速战。如此,或可一战打乱其阵脚,挫其锐气。”
孙承宗抚须补充,声音沉稳:“此计之要,在于‘虚’‘实’二字。佯动之兵,须得声势浩大,足以迷惑建奴,使其不敢轻易分兵。而伏击之兵,则需隐蔽迅捷,如神兵天降。两者转换,时机把握至关重要。更需对建奴的进军路线、兵力分配有精准预判。_h.u?a′n¨x`i!a¢n¢g/j`i!.+c~o^m+伏兵将领之选,粮草后续之供,军情传递之密,每一步都不能有丝毫差池。稍有不慎,便是满盘皆输的局面。”
李标眉头紧锁,向前微挪半步:“孙阁老,此计听似周全,但细思之下,仍有诸多险处。蓟镇兵力本就捉襟见肘,各处关隘皆需兵力防守。若要主力佯动,何处抽调如此兵马?若佯动兵力不足,建奴一眼便能识破。若抽调过多,设伏兵力又从何而来?况且,精锐伏兵若要隐蔽接敌,必择险峻小路,粮草辎重如何输送?大军调动,如何能瞒过建奴遍布各处的探子?”
张缙彦也连忙道:“陛下,李阁老所言甚是。喜峰口、大安口虽为要隘,但建奴凶悍,若其倾尽全力猛攻,我军佯动之兵若兵力单薄,恐怕难以支撑长久,反而可能被其顺势突破。而抽调精锐设伏,必然涉及多路兵马的集结与转移,动静不小,极易暴露我军真实意图。一旦被建奴察觉,将计就计,后果不堪设想。”
温体仁眼珠转了转,觉得李标与张缙彦所言皆是老成谋国之言,正要开口,却恰好对上崇祯皇帝扫过来的目光。那目光冷冷的,不带一丝温度,像数九寒冬的冰凌,让他心头一颤,刚到嘴边的话又生生咽了回去,呐呐地闭上嘴,不敢再多言。
崇祯皇帝的目光在李标和张缙彦脸上一扫而过,最终落在周涛身上,似乎对这些质疑之声早有预料。
“周涛,你既献此策,想必对伏兵人选,已有考量?”
周涛躬身,语气平静中透着一股笃定:“回陛下,臣以为,关宁军堪当此任。关宁军多年来与建奴大小数十战,熟悉其战法,将士皆是百战余生,悍不畏死。副总兵桂满、赵率教二人,皆有万夫不当之勇,且粗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薪火大明》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