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双鱼(2/3)
好书推荐:
番,注明病逝,可以作为移居的理由。他知道城北有人专长诈注籍状,口碑很好。?[优|o_品?小;·说?.?网?¢ ′最%新?D章·1%节{μ~更ˉ新]??快3a但是他和阿娘都没有想要这样作。
为什么呢?脚感觉不是自己的,是一头听从阿娘吩咐的马,匆匆把他送到城外。不要让任何人看到。脚又把他送到山里。脑袋里没有任何想法,像一个涤净的空置的壶。落齿的伤口不断渗血。温暖的腥味烘得他全身飘然。然后看见那一片美丽的湖。然后走进湖里。他不是想死,只是想靠近。醒过来的时候身边围着一群秃头。其中一个人说话间指往一个方向,他便看见了。绿得发黑的山峰上,有两团红彤彤的雾气。形状像两只鳢鱼,头尾相接,缓缓滑动,似乎在追着彼此尾巴。山峰后面是大片鲜白的云,两团雾气彷佛在白练上不断画一个鲜红的圆。来到石佛寺之后,站在山崖上细细观察,他发现那两团雾气会结合和分离。鱼吃鱼,鱼再生鱼。一个由吞食、生育、追求构成的圆。而且其他人好像看不见。道林听了他的回答,脸上露出笑容。笑容里的眼睛几乎消失。回到寺院,道林首先教他识字和读经。三个月之后,给他一卷佛经。系在木轴上的书牌写着两个小小的斑驳的墨字:中论。佛教来自天竺国。在那个遥远的国度里,佛教有许多论师。这些论师钻研佛经,各有所得,形成许多部派。其中有一位叫龙树,认为诸法皆空,空亦复空,因此被称为“空宗”。龙树写了许多经论阐扬自己的教义,有个称号叫“千部论主”。其中一部叫《大智度论》。后来有个精通梵文和汉语的僧人叫鸠摩罗什,翻译该论的一部分,即《中论》,经典三论之一。展开经卷,里头的麻纸黄得深深浅浅,纸上的墨字排得整整齐齐。他注意到有的墨字旁边有圆点,颜色是晦暗的红。道林让他只念有圆点的字。第一篇是〈观因缘品〉。开头是一段佛偈。 佛偈的末句: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中”有圆点。接着一段问答:有人言万物从大自在天生。“人”有圆点。还去至本处。“至”有圆点。故名之为缘。“之”有圆点。又如无明缘诸行乃至老死是名行。“死”有圆点。应堕地狱。“地”有圆点。而从缘中出。“而”和“出”有圆点。将这些字挑出来便是──中人至之死地而出。道林徐徐解释。万物有气则生,无气则死。凡人只知呼吸,不知有气,但是有一种人,能够定心在中,在体内建立精气的住所。除了口鼻呼吸,能够在身体他处开出气的通道,控制气的流动。锻炼的方式叫“行气”。善行气者,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内以养身,外以却恶。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这种人就是“中人”。定心在中的人。介于仙人与凡人之中的人。如何能够成为中人呢?有人认为,天地万物皆由气生,只是分成清气和浊气。清气为神为魂,属阳,归于天。浊气为体为魄,属阴,归于地。清浊交接则生,分离则死。如果分离将成而未成,亦即人应死而未死,便可能察觉到气的存在,称为“发中”。那些气绝而有异状的人,例如尸体温暖如生,容色如常,久不瞑目等等,都可能成为中人。道林说,发中之后,如果不学习行气,将反受其害。癫狂,暴毙,自我毁灭。惟行气之道,只可意会,不可言说。他只要依循这卷《中论》修习,自有造化。若不看红点标注的字,这卷经书的文句多有重复。他日后检阅他寺收藏的《中论》,才确定这卷是伪书,专为中人编写的书。作者煞费苦心,或许是担心不用这般隐晦的方式,会被视作鬼道妖法而销毁殆尽。中人至之死地而出。如果不是亲身体会,他也不信这种鬼话。此后,他像片影子在石佛寺优游。一个人用膳,作息,出入。和尚看见他都当作没看见。只有道林偶尔会来查问他的进展,要他服下有所帮助的药丸。他最常待着的地方是院东一处矮墙。砖砌的,颜色经风雨浸染成苍苍的树皮。墙外是斜缓的坡地,生着一片白茅,像一地不溶的霜雪。这里是寺院中唯一僻静且没有树荫的地方。午后的阳光烤得砖墙暖烘烘的。他会坐在墙上,俯下身,把脸也贴在墙上。温暖的感觉令他想起阿娘的手。以前他肚子疼的时候,阿娘会用一种艾草作的油膏抹他肚皮。在肚皮上画圆的手掌极温热,把疼痛也融化了。以前的时候。泪水从这只眼睛经过鼻梁进入另一只眼睛,再流到砖墙上,拉出一道阴冷的痕路。听见阿娘的讯息,他想了很久。他知道阿娘为什么那样作。她替他承担杀人的罪名,他就有脱罪的空间。他可以回到城里,对官吏说,那一天爷娘争吵得很厉害。阿娘说她要跟阿爷拚命,他很害怕,躲进了山里。没想到回来的时候,两个人都没了。只要说是阿娘害了阿爷,他可以继续过清白的日子。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夫君来晚了我不要了》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