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75章 昆玉:沙海筑城,昆仑作证(1/2)
离开皮山县的那天,风很大。.幻*想′姬+ ′毋¢错/内?容¢昆仑山的风沿着山谷呼啸而下,带着雪线的寒意,也吹拂着南疆的沉默。我站在车前,抬头望着那一线天际,只见云雾翻涌,仿佛这片大地正悄悄酝酿新的轮廓。而那轮廓,便是昆玉。
昆玉——一个年轻而有力的名字。它不在我原本的旅程计划中,却在《地球交响曲》的地图上慢慢浮现。一个在西域深处、由兵团建设者一锹一镐开凿出来的城市,一座在沙漠边缘拔地而起的绿洲奇迹。我的笔记中写着:
“第375章,昆玉。 它是沙土上生长出来的梦想, 是新中国的一颗西陲明珠。”
章节名:沙海筑城,昆仑作证
我踏入昆玉的第一感觉,不是陌生,而是一种熟悉的秩序与热血的回响。
这里的街道整齐、林荫密布,高楼林立之间夹杂着一排排红砖平房,那些红砖房的墙面上仍能看到毛笔字书写的标语。迎面而来的,是一位穿着兵团制服的中年人,他笑着对我说:“欢迎来到昆玉——第十四师的家。”
原来,这座城市是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主导开发建设的。它不依靠传统的自然资源,而依靠一代又一代兵团人的意志与血汗。′辛+丸,本`鉮_栈? !已?发?布_最?歆?漳·节′
我参观了十四师展览馆,那些泛黄的老照片,那些在风沙中搭起帐篷、开渠引水、植树造林的场景,让我深受触动。他们不是移民,而是拓荒者;不是游客,而是缔造者。每一砖一瓦背后,是数十年的坚守。
一位老兵团员对我说:“这座城是我们用肩膀扛起来的。”
我默然记下:“有一种城,不是天然诞生,而是靠信念砌成。”
展馆角落里,我看见一台旧柴油机,还摆着一封退伍军人的手写信。他写道:“我一生未曾远行,但这片土地因我而变绿,我已无憾。”
那一刻,我心底微微颤动。我忽然想到,那些脚印与工具、那些炉灶与柴火,并非简单的生活遗迹,而是国家意志在沙海深处的具象化表达。
昆玉虽然年轻,但周围的土地并不温柔。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南缘,干燥、风沙、缺水,是它必须克服的天然桎梏。
我走访了一片正在实施“绿洲重塑计划”的试验林区。数公里长的防风林带由胡杨、梭梭与红柳交织组成,它们深深扎根于沙层下,仿佛用生命为城市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顽_夲_鰰`戦^ ¢庚`新/最!全,
一位参与项目的年轻工程师告诉我:“我们的目标不是赶走沙子,而是与它共处、驯服它。”
他们采用滴灌系统精确灌溉,每一棵树下埋有水管;每一块林地都安排监测站,控制土壤湿度、盐碱浓度与微生物生长。科研人员每天奔走在沙丘间,记录每一寸绿意的生长进程。
我问:“你们不怕失败?”
他笑答:“我们害怕的是,下一代看不见绿色。”
试验林深处,我看到一块纪念碑,上刻“向沙漠要生命”。
我写下: “他们不是在治沙, 是在为人类证明——土地可以改写。”
不远处,一群中学生正在志愿植树。我靠近问他们:“你们知道种的这棵树叫什么名字吗?”
一个小女孩笑着答:“是胡杨老师告诉我们的,它叫‘希望树’。”
我一时语塞,心却被戳得柔软无比。
昆玉,不仅是经济的实验田,更是文化融合的温床。
我在城市中心的文化广场,听到了来自各族群众的合唱。他们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共同唱出《我们新疆好地方》。广场旁,一座“昆仑文化博物馆”引起了我的兴趣。
走进去,只见一块巨大的昆仑玉石摆放在展厅正中,冰润通透,形如飞鸟展翼。展馆分为多个区域,展示了从古西域文明、佛教传播到近代兵团建设的完整脉络。
特别让我动容的是一个叫“新城人家”的展区,记录了早期援疆干部与南疆本地群众之间的相知相伴,从“对不上话”的隔阂,到“串门如亲戚”的亲近,那些真实的照片、手写的家书、褪色的毛线衣,让我感受到一种文化交融的温度。
我写下:
“文化,不是墙上的饰品, 而是人心相连的热度。”
博物馆的最后一页留言本上,我看到一段话写得特别有力:“我们不只在这里生活,我们在这里扎根。”
在昆玉近郊的一个小集市,我偶遇了一位维吾尔族手工艺人。他在一块毛毡上刺绣繁复的图腾,线条流转间,竟是昆仑雪山与羊群牧歌。他邀请我坐下喝茶。
我们聊起他童年时昆玉尚未设市的模样,那时候是大片荒原,风一来,整个天都黄了。他说:“现在,我的儿子能在市里上学、看病,还能去学电脑。这就够了。”
他拉着我到屋后,指着刚种下的小杏树说:“这棵树是给我孙子种的,他以后会在树下乘凉。”
临别时,他送我一个小小的刺绣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地球交响曲》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