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78章 三十里营房:国道尽头,孤影守望(1/2)
和田的晨曦尚未退去,我已经踏上了219国道的西南延伸段。?鸿¢特·晓¢税*徃? !庚?辛!最?哙¢这条被誉为“中国最孤独国道”的边防天路,正缓缓将我引向一个被地图圈成一点的小地名——三十里营房。
那是一处常人几乎不会到访的地方,地处喀喇昆仑山与昆仑山脉交汇的荒原尽头,离最近的村镇都有几十公里的石子路。它没有星级酒店,没有商圈繁华,甚至连信号也时断时续。但我心知,《地球交响曲》中,真正沉重而有力的旋律,往往藏在这种无名之地。
天色转暗前,我抵达了三十里营房。这里确实如传说般“营”字犹在,军味未散。站在这片黄土与石滩交织的空地上,我望见远方雪线清晰地割裂着天空与山地,而更远处,隐约能看到几个红白色的边防桩。
营房依山而建,简陋却坚固,灰白墙面早已风沙侵蚀,像是从岩石里开凿出来的一方堡垒。门口立着一块大石,上面写着八个字——“宁失千军,不失寸土”。
我忽然明白了,所谓“三十里”,不是距离,而是誓言;所谓“营房”,不是建筑,而是边防军人的信仰。
我在心中默念:“这一章,不写繁华,只写血脉与土地相守的沉默。?5/2.m+i¨a*n?h?u^a+t^a+n_g·.\c¨o-m/”
我深吸一口气,远山如黛,耳中却仿佛听见一阵阵哨所号角,穿越时间,打在我心上。
营房中,我受到了几位战士的短暂接待。他们很年轻,却又好像比谁都老成。
有位名叫马彪的战士请我喝茶,茶是砖茶,苦涩有力。他轻描淡写地说起前几天夜间巡逻:“雪下得猛,风吹得脸像刀子,但不能不去。我们是活地图,那片区域,哪个石头动了,谁第一时间得知道。”
我问他,你怕寂寞吗?他笑了:“开始怕,后来不怕了,怕的是信号一断,家里人找不到我。”
我也认识了一位哈萨克族士兵努尔,他教我如何识别风向与山谷回音。“山谷里回三声,是雪来了;一声不回,是风暴。”这些知识,他是靠经验一点点摸索出来的,写在日记里,也刻在脚印中。
他说他梦到过一次战友在雪中迷失的情景,梦醒后他哭了整夜。从那天起他开始随身携带口哨,在风雪中为失联的同伴寻找方向。
我听着他们讲述,心却越来越沉。他们在这里,不是活在新闻或宣传里,而是活在每一个“看不见”的日常中。*丸\夲?神!栈! \首?发¢
那夜我提议拍张合影,他们笑着答应。三人并肩站在雪地前,手中举着热水壶当道具,背景是国旗与石碑,快门按下的一刻,我突然有种强烈的冲动:我要让更多人看到他们。
在三十里营房的夜晚,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摁下了静音键。
没有车声,没有城市光污染,只有炉子里的火苗微响和风雪低吟。我被安排在一间临时招待房,墙上贴着边防地图和“请勿越界”几个手写红字。枕边有一本笔记本,我翻开,里面写着:
“今日巡线,无异常; 白塔山雪融三寸; 鸟踪南移,风向转东。 ——记录人:杨志远。”
这不是旅客笔记,是边防日记,是“山在那里,人也要在”的另一种证明。
夜深了,我裹着厚被,却久久难以入眠。我想起他们吃的单调伙食、穿的厚重棉衣、巡逻时的脚印、看不见的寒冷和内心中压下的情绪……一切都如雪花那样无声,却直击灵魂。
我悄悄走出门,在黑夜中仰望星空。这里的夜空澄澈得像湖面,繁星密布,我第一次真正看见银河从天边垂落。忽然远处传来一声哨音,紧接着是马彪低低的声音:“巡逻归队。”
我退回屋内,伏在日记本上写下: “在他们眼里,星辰不浪漫,而是方位;风雪不诗意,而是战斗。”
我翻阅桌边另一本小册子,发现其中夹着一张泛黄的信纸:
“爸妈:这里太冷了,昨晚鞋子都结冰了。但我看到新兵笑着吃完最后一块馕,我也就不冷了。”
那一刻,我泪湿眼眶,却强忍着没让它落下。那些被称为“边防线”的地方,不仅画在地图上,也刻在他们的信念里。
第二日天未亮,我随边防队伍出发,前往“白塔山”观察点。一路风雪交加,石子在鞋底磨出脆响,山口的风吹得人几乎站不稳。
走了一个小时,我们到达山口。远处的白塔山已经半覆白雪,山体如刀削般陡峭,脚下是曾经驮队走出的骡马道。而更高处,一块高耸石碑在雪中耸立,碑文写着:
“这里是祖国的疆域起点, 风再大,也吹不走。”
我站在那里许久,心中翻滚着难以言说的情绪。我问马彪:“你站在这里,会想家吗?”
他平静地说:“想。但这里比家更需要我。”
我无言,只觉鼻子一酸,眼角被风吹得发痛,却无法移开视线。
山口处,一个木盒装着烈士名单。我翻开,第一页写着: “若有来生,仍愿守此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地球交响曲》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